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随珠弹雀

随珠弹雀

亦作“明珠弹雀”,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轻重,因而得不偿失。庄子认为,大道的精华是用以自身修养,它的残余部分则应用以治理国家和天下。由此看来,建树帝王那样的功业,只是得道的人可干可不干的小事,并不能用它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当今怀有世俗之见的那些身分高贵的人,往往冒着危害身体和性命的危险去追名逐利,实在可悲!如果现在有人用名贵的随侯之珠作弹丸,去弹击高飞千仞的麻雀,世人一定会笑话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付出代价太大而收获微薄啊!更何况一个人的生命远非随侯之珠所能相比的。

【出典】:

庄子·让王》:“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未有动天下之众而为一城者,所谓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也。”


见“隋珠弹雀”。《初学记》卷19引汉·张子并《讥青衣赋》:“~,堂溪刈葵。”


【典源】《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今译】 《庄子》 中讲,如果有人用随侯之珠做弹丸去弹射高飞千仞的鸟雀,必然会成为笑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所使用的是贵重之物,而要获得的却是轻贱的。参见《随侯蛇珠》。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轻重失当,得不偿失。

【典形】 明珠弹飞鸟、千仞弹珠、随珠弹雀、弹飞翼、弹雀、弹鹊、弹随、珠抵鹊、明珠弹丸、随珠弹、弹随珠。

【示例】

〔明珠弹飞鸟〕 宋·陆游《和陈鲁山》之六:“捐身易富贵,明珠弹飞鸟。”

〔千仞弹珠〕 唐·骆宾王《久戍城有怀京邑》:“九微光贲玉,千仞忽弹珠。”

〔随珠弹雀〕 清·秋瑾《杂咏》:“随珠弹雀总辛酸,蜮箭伺人感百端。”

〔弹雀〕 宋·黄庭坚 《被褐怀珠玉》:“弹雀轻千仞,连城买一双。”

〔弹鹊〕 清·王夫之 《示从游诸子》:“诸君怀玉空弹鹊,老汉直钩尽钓鱼。”

〔弹随〕 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珠抵鹊〕 清·黄遵宪《九姓渔船曲》:“张罗得鸟虽有缘,将珠抵鹊宁非误?”


【词语随珠弹雀】  成语:随珠弹雀汉语词典:随珠弹雀

猜你喜欢

  • 新丰犬识家

    源见“鸡犬识新丰”。指对故园的依恋。宋宋祁《离宛丘舟中作》诗:“不随东鲁人浮海,正似新丰犬识家。”【词语新丰犬识家】   汉语大词典:新丰犬识家

  • 大都偶国,乱之本也

    都:都邑。偶:相配,比得上。国:指国都。 大城市和京都不相上下,这是祸乱的根本。 古时等级制度森严,认为妾媵和正妻、庶子和嫡子、大城和国都都应保持差距,否则就会招致祸乱。语出《左传.闵公二年》:“

  • 酒贼

    源见“瓮间吏部”。指偷酒饮醉者。周斌《和剑华醉歌行》:“又不见鼾眠炉侧毕吏部,酒贼之名亦千古。”【词语酒贼】   汉语大词典:酒贼

  • 乐在其中

    快乐就在这中间。 表示行事自得其乐。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文选.应瑒〈百一诗〉》李善注引蔡邕《与袁公书》:“朝夕游谈,从学宴饮,酌麦醴,燔干鱼,欣欣焉乐在

  •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文学报》1983.2.17:“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佳节,我们

  • 维熊佳兆

    源见“梦熊罴”。谓生男孩之吉兆。明无名氏《四贤记.祈熊》:“向虚空拜祷,愿早赐维熊佳兆。”

  • 嬴女吹箫

    源见“乘鸾”。指秦弄玉吹箫升仙。亦泛指歌舞艺人献艺。宋刘辰翁《八声甘州.贺词》词:“看云华授策,麻姑擘脯,嬴女吹箫。”清方文《刘旋九招集韦园观家伎》诗:“湘妃垂手穿修竹,嬴女吹箫弄落梅。”

  • 起死人而肉白骨

    使死人复活,使白骨生肉。 比喻拯救生命的大恩大德。语出《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韦昭注:“,是也。是使白骨生肉,德至厚也。”《聊斋志异.花姑子》:“卿何能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虎视眈眈

    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晋潘岳《关中诗》: “虎视眈眈,威彼好畤。” ●《易·颐》:“六四,颠颐,吉;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四: 《易》爻题。眈眈: 专一注视之状。逐逐: 接连不绝。“六四

  • 庾楼

    同“庾公楼”。唐白居易《山中酬江州崔使君见寄》诗:“酒熟心相待,诗来手自书。庾楼春好醉,明月且回车。”【词语庾楼】   汉语大词典: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