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问津

问津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长沮便说,他既然被称为圣人,当然知道渡口在哪里,还问什么呢?

【出典】: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例句】: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指 “询问”、 “打听”,如 “无人问津”即言 “无人过问”、“无人打听”。

问津”此义从何而来呢?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 《桃花源记》,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武陵郡一位渔人乘船在河上打鱼,夹岸桃花盛开,景色分外迷人,他让自己的船顺流而下,忽然发现桃林尽头有座山,山有个洞,洞中有光,他便进去了。洞越来越大,走到尽头豁然开朗起来,里面竟然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因避秦乱而逃到这里,从此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生活。他们嘱咐渔人说,这里的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返回时沿路做了标记,以便日后再来寻访。到了武陵郡后,渔人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让渔人做向导,派人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标记都不见了,那山洞怎么也找不到了。

那山洞里面的世界,人们说是 “世外桃源”。

后来,有个南阳高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后, “欣然前往”,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他就病故了,“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问津”一语便被广泛运用开来。

问津”一语最早见于 《论语·微子》: “使子路问津焉。”但表示 “询问”、“过问”、“打听”等义并被广泛使用,则缘于 《桃花源记》。


【词语问津】   汉语词典:问津

猜你喜欢

  • 绿?

    同“绿蚁”。宋柳永《大圣乐.初夏》词:“浅斟琼卮浮绿?。”明无名氏《白兔记.求乳》:“传得杜康真绿?,真个多奇异。”

  • 鹡原

    同“鹡鸰在原”。清谭嗣同《和仙槎除夕感怀》诗序:“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词语鹡原】   汉语大词典:鹡原

  • 鲁薄

    同“鲁酒薄”。宋陆游《送子虡吴门之行》诗:“樽酒汝宁嫌鲁薄,釜羹翁自絮吴酸。”【词语鲁薄】   汉语大词典:鲁薄

  • 玄成文彩

    《汉书.韦贤传》附《韦玄成传》:“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贬黜十年之间,遂继父相位,封侯故国,荣当世焉。……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

  • 转胞

    《文选》卷四十三晋.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汉.向长字子平,王莽时隐士;台佟字孝威,东汉初隐士),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

  • 高凤麦漂

    同“高凤漂麦”。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凤麦来漂。”

  • 沐冠

    同“沐猴而冠”。宋林希逸《代毛颖谢表》:“志虽酬于脱颖,嘲莫解于沐冠。”梁启超《论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词语沐冠】   汉语大词典:沐冠

  • 史丹青蒲

    《汉书.史丹传》:“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凡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室,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适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於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 马头草檄

    檄(xí席):古代用于征召、告示、声讨的文书。在马上写成檄文。形容思维敏捷、挥毫而就。又作“马前草诏”、“檄书倚马”。出自唐薛收事迹。薛收(601-603年)字伯褒,浦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唐初

  • 笑面夜叉

    宋.陈次升《谠论集》三《弹蔡京第三状》:“洗垢索瑕,中伤士类,……毒流天下,实不忍闻,主行虽在章惇,(蔡)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夜叉是恶鬼,面目狰狞。夜叉虽面带笑容,但笑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