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源见“扬汤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偏正 釜,锅。薪,柴草。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啊?’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怔住了。”△用于解决问题方面。→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


解释釜:古代做饭的炊具,盛行于汉代,相当于现代的锅。薪柴火。把锅底的柴火去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近义抽薪止沸

反义扬汤止沸

例句

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是扬汤止沸;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词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汉语词典:釜底抽薪

猜你喜欢

  • 落帽龙山

    同“落帽登高”。清 毛莹《好事近.中秋同美人集虎丘纪兴》套曲:“吴宫花草虽非旧,借眼底风光好破愁,等不得落帽龙山作醉侯。”

  • 梁绕飞尘

    源见“馀音绕梁”、“歌落梁尘”。形容歌声优美动人。唐李峤《歌》诗:“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

  • 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豪:通“毫”。厘:通“厘”。缪:通“谬”。毫、厘均是微小的长度和重量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后用差若豪厘,缪以千里形容极细微的差错,会造成严重后

  • 东海桑田

    同“沧海桑田”。唐韩偓《感事三十四韵》:“中原成劫火,东海遂桑田。”

  • 不过虎溪

    源见“虎溪相送”。形容高僧深居尘外,精修佛法。唐王维《能禅师碑》:“禅师子牟之心,敢望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 差彊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彊人意。’”彊:同“强”。意思是尚可令人奋发。

  • 无镞遗

    《史记.秦始皇纪赞》:“于是六国之士……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引《贾谊书》语)无镞遗,是由“无矢镞之费”脱

  • 易心

    《列子.汤问》:“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此指麻醉的药酒),迷死三日,剖腹探心,易而置之。”古代医学家

  • 长安日近

    同“长安近”。明汤显祖《紫钗记.陇上题诗》:“回首长安日近,东方送使君,南陌恨闺人。”其他 比喻身在帝都。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

  • 杞人之忧

    同“杞人忧天”。清钱谦益《上高阳师相书》:“以谦益之将隐也,杞人之忧,不敢以告人,而效其一二于师门,并以为别。”见“杞人忧天”。《孽海花》27回:“这是贤弟关心太切,所以有些~。”【词语杞人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