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印如斗

金印如斗

世说新语.尤悔》:“王大将军起事(王敦叛晋作乱),丞相兄弟诣阙谢(丞相,指王导),周侯(周?)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活(指在皇帝面前竭力保救王导等)。既释,周大悦,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又见《晋书.周?传》。

王敦起兵造反后,司空王导率王氏兄弟诣阙谢罪,在朝门外见到周?,请求在御前保救。实际上,周?不仅心已应承,而且竭力营救,得到了皇帝恩准。但因入朝时既未言语,出朝时又说了一句官腔大话,这可能是为避耳目之故,但却造成了王导的误解,以为不救。后王敦拟用周?,问王导,导竟不言,周终被杀害。后因以“金印如斗”为咏得高官荣显之典。

南史.宗悫传》:“我年六十,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论之。”宋.辛弃疾《西江月.为范伯南寿》词:“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典源】 《世说新语·尤悔》:“周(��) 曰:‘今年杀诸贼奴, 当取金印如斗大, 系肘后。’”《晋书·周��传》亦载。

【今译】 晋代周��曾说:“今年要杀掉那些逆贱,定取斗大的金印系在肘后。”古代武将带印,多系在肘后。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官位显赫; 也借指高官、将帅。

【典形】 大印如斗、斗印、黄金斗大、黄金如斗、金佩肘、金印斗大、金印如斗、印佩黄金斗、印如斗大、肘后印、肘后印如斗、金印如斗大、黄金肘后随。

【示例】

〔大印如斗〕 宋·曾巩《戏书》:“黄金满籝要心计, 大印如斗为身雠。”

〔斗印〕 元·白朴《凤凰台上忆吹箫》:“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

〔黄金斗大〕 明·汤显祖《紫钗记》:“黄金斗大,肘间悬龟纹绶花。”

〔黄金如斗〕唐·高适《行路难》: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金佩肘〕 明·汤显祖《牡丹亭》:“貂插首,玉垂腰,金佩肘。”

〔金印如斗〕 唐·王维《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紫绶曳地,金印如斗。列居东第,位为通侯。”

〔印佩黄金斗〕 宋·方岳《满江红·九日冶城楼》:“故国山围青玉案,何人印佩黄金斗?”

〔印如斗大〕 宋·陆游《纵笔》:“印如斗大宁常保,剑拄颐长只自劳。”

〔肘后印〕 明·汤显祖《牡丹亭》:“肘后印嫌金带重,掌中珠怕玉盘轻。”


【词语金印如斗】  成语:金印如斗汉语词典:金印如斗

猜你喜欢

  • 虫鸣螽跃

    《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郑玄注:“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后因以“虫鸣螽跃”比喻固有的自然规律。《旧唐书.太宗纪论》:“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

  • 调和鼎鼐

    同“调鼎”。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天雨花》一回:“长成必定功名显,调和鼎鼐济苍生。”述宾 在鼎鼐中调和五味。比喻宰相治理国家。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

  • 颜阖凿培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派人先给他送礼),(颜阖)凿培(扒开屋后墙)而遁之。”《庄子.让王》、《吕氏春秋.贵生》亦载此事,然未言“凿培”事。《文选.解嘲》

  • 颓秀木

    《文选》卷五十三、三国魏.李萧远(康)《运命论》:“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

  • 羊质虎皮

    同“虎皮羊质”。《三国演义》三二回:“绍翻身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亡。后人有诗曰:‘……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并列 似羊的身体,却披上老虎的皮。比喻外强中

  • 女丈夫

    源见“子胥乞食”。又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濑水。於乎,贞明执操,其丈夫女哉!”后因以“女丈夫”指妇女中的英杰。《三国演义》三八回:“庸臣从贼忠臣死,不及东吴女

  • 书挂牛角

    源见“牛角挂书”。形容刻苦攻读。清 叶肇梓《牧牛词》:“太平牧牛有余乐,不用将书挂牛角。”

  • 足刖

    源见“和氏之璧”。谓怀才不遇。唐罗隐《寄洪正师》诗:“价轻犹有二,足刖已过三。”

  • 杜根

    《后汉书.杜根传》载:“时和熹 邓后临朝,权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太后大怒,收执根等……因得逃窜,为宜城山中酒家保。积十五年。”及邓氏诛,根方归乡里,帝征诣公车,拜侍御史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自身被杀,受到天下人的讥笑。 旧指暴君的下场。语出《战国策.秦策四》:“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后多引作〔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