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

比喻达到目的后,即将刚刚帮助过自己的事物或人抛弃掉。许有壬(1287-1364年),元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字可用。自幼颖悟,善笔札,工辞章。先为儒学教官,仁宗朝登进士第。历任同知辽州事、吏部主事、监察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等。顺帝初,升中书省参知政事。权相伯颜与色目平章彻里帖木儿挟私憾奏请皇帝批准欲废罢科举。诏书已写好,只待加盖御玺,即要颁布。许有壬与伯颜、彻里帖木儿争辩,竭力反驳进士多赃败,不可任用,妨碍选法等废科举之藉口。伯颜、彻里贴木儿先以讽台臣劾宰相之罪名恫吓,又以事已议定,温言劝慰其停止争论。第二天,在崇天门正式举行废罢科举诏书宣布仪式,彻里帖木儿特意安排许有壬位于听诏朝臣的班序之首,以折愧羞辱他。许有壬害怕大祸临头,不得不遵从。宣诏仪式结束,治节侍御史普化与许有壬开玩笑道:“参政公真是过河拆桥的人啊!”意思是说,许有壬本人以科举进入仕途,位居宰执后却废罢了科举。对这次挫折和士大夫的讥笑、怨恨,许有壬感到是奇耻大辱。于是,杜门称病,不再去中书省过问政事了。

【出典】:

元史》卷142《彻里帖木儿传》:3404、3405页:“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觖望。’……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翌日,崇天门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辱之。有壬惧及祸,勉从之。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有壬以为大耻,遂移疾不出。”

【例句】: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你休得顺水推舟,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连动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给抛开。《元史·彻里帖木儿传》:“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参政可谓~者矣’。”△贬义。用于描写恩怨。→过河抽板 卸磨杀驴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得鱼忘筌 ↔感恩图报 没齿不忘饮水思源 绨袍恋恋 知恩报恩。也作“过桥拆桥”、“过桥抽板”。


解释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开。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儿传》:“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许有壬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皇帝元惠宗任命彻里帖木儿担任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副丞相),刚刚上任的彻里帖木儿马上提议停止科举考试。许有壬在停止科举考试的诏书写好但还没有加盖皇帝玉玺的时候入朝争辩,和太师伯颜据理力争,认为如果停止了科举考试,天下的人才就会不满、怨望。

伯颜说:“举子们大多因贪赃而失败,同时还常常作出假冒蒙古人、色目人的事情。”许有壬说:“举子们不能说没有过错,但比起那些不读书而得官的人过错要很少。”伯颜又说:“举子中可以任用的只有你一人罢了。现在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实在是妨碍选拔官员的方法。”许有壬回答说:“除了我之外,许多举子都可委以重任,许多人的文章、才能都无人能比。通过科举的办法选取人才,比保举等其他方法强多了,而且选取的只是精良的少数,并不会对官员选拔构成障碍。如果真的废除科举,势必堵塞选贤任能之路。”

伯颜最终被说服,内心同意许有壬的话,但因停止科举的提议已经决定,不能中途停止。许有壬非常愤慨,对伯颜以及在座的彻里帖木儿说了许多牢骚话。第二天,正式宣读诏书时,彻里帖木儿特地命令许有壬站在最前面听命,以羞辱和折服他。许有壬担心遭祸,只得勉强服从。不明就里的同僚普化于是讥讽许有壬说:“你可真称得上是过河拆桥的人啊。”后来彻里帖木儿受到皇帝和太师伯颜的厌恶,被贬出京城,死在了外地的任所。

例句

他不能在赚钱之后就过河拆桥,损害合作者的利益啊!


【词语过河拆桥】  成语:过河拆桥汉语词典:过河拆桥

猜你喜欢

  • 女娲五色

    同“五色石”。元朱德润《山水屏图》诗:“女娲五色不补天,神功鞭石来苍冥。”

  • 苎萝颦

    源见“东施效颦”。指西施独特的风姿。西施曾居苎萝村。清赵翼《论诗》:“又如写生手,貌西施而昭君,琵琶春风面,何关苎萝颦。”

  • 胜造七级浮图

    见〔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胜造九级浮图”。《老残游记》17回:“我替你老磕一千个头! 你老就为一回难,~!”【词语胜造七级浮图】  成语:胜造七级浮图

  • 圣人窟

    源见“拔才岩穴”。指傅岩。相传为商代傅说版筑之处。傅说被尊为圣人,因有此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水北出虞山,东南径傅岩,历傅说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词语圣人窟】   汉语大词典:圣人

  •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同“江山好改,本性难移”。《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老兄,你岂不闻‘江山好改,秉性难移’?你切不可打量他从此就这等好说话了。”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儿女英雄传》20回:“老兄,你岂不闻‘~’?”

  • 泮林革音

    《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后以“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环境的

  • 得手应心

    同“得心应手”。明吴承恩《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明李贽《读史.琴赋》:“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手

  • 相呴相济

    同“相濡以沫”。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其支配者、其救援者皆姬 汉旧邦之巨人,而不必以同庙之亲相呴相济。其竭力致死见危受命者,所以尽责于吾民族之国家。”并列 指互相救济、救助。章炳麟《〈社会通诠

  • 饭蔬饮水

    同“蔬水曲肱”。宋辛弃疾《蓦山溪.赵昌父赋一丘一壑格律高古因效其体》词:“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并列 蔬,一作“疏”,菜类。吃蔬菜,喝冷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 心手相应

    源见“轮扁斫轮”。极言技艺纯熟,得心应手。《梁书.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帝并驱争先。”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惟习之至熟,自可心手相应。”主谓 形容功夫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