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

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太公(周姜尚,又名吕尚、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即封齐侯,道过前妻,再拜求合(妻求复婚),公取盆水覆地,令收之,惟得少泥。公曰:‘谁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晋.王嘉《拾遗记》,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八,清.王仁俊《类林》亦辑此事。

姜太公贫困时,妻子马氏不安于贫贱而离去。太公扶助武王灭殷后,封为齐侯,声名贵显,马氏又要求复婚。太公取水泼地,令她收取,覆水既然不可全收,婚姻既离便不可复合。

后以此常比喻夫妻离而难合,又引伸喻指事既成而无可挽回。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主谓 泼出去的水,无法再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天雨花》:“维明笑道:‘他原是我的妻子,只因嫁了吴谋,如今是~了。’”△多用于情状方面。 →木已成舟 ↔未定之天 破镜重圆。也作“反水不收”、“覆水不收”、“马前泼水”、“买臣覆水”、“泼水难收”、“水覆难收”。


【典源】 《后汉书·何进传》:“ (何)苗谓 (何) 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 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八:“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之。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今译】 后汉何进,南阳人,其妹入选进宫,封为贵人,后又立为皇后,何进也身居高位。何进拥兵反对宦官专权,其弟何苗劝他说“我们当初从南阳家乡来,都很贫贱,靠朝廷才得到今天的富贵荣华。国家大事,谈何容易! 泼出去的水就收不回来了。你应该深思,与宫内和睦相处才是。”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由于不堪贫贱而离开了他。等到姜太公富贵了,她又来要求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于是把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把水收起来,对她说:“你要想重归于好,那就如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或形容夫妇离异难以重圆。

【典形】 覆水、覆水难重荐、覆水难收、难收水、水覆难收。

【示例】

〔覆水〕 宋·苏轼《芙蓉城》:“一朝覆水不返瓶,罗巾别泪空荧荧。”

〔覆水难重荐〕 唐·徐惠 《长门怨》:“颓思今已矣,覆水难重荐。”

〔覆水难收〕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难收水〕 唐·刘禹锡《怀妓》:“金盆已覆难收水,玉轸长抛不续弦。”

〔水覆难收〕 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词语覆水难收】  成语:覆水难收汉语词典:覆水难收

猜你喜欢

  • 一束生刍

    源见“生刍致祭”。指祭奠之物。清方文《麻孟璿墓上》诗:“一束生刍迟五年,今朝匍匐恸君前。”

  • 刀镮信

    源见“大刀头”。喻回家的信息。清尤侗《秣陵游归人传已死漫引坡句自解并示家人》诗:“烽火连天家万里,刀镮信断梦三更。”

  • 谷永笔札

    《汉书.游侠传.楼护传》:“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汉.谷永字子云,长安人,博通经典,善作公文书信(笔札),官至大司农。后用为咏善为书札之典。唐.李瀚《蒙求》诗:“谷

  • 李猫

    《旧唐书.李义府传》:“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柔而害物,号曰李猫。”《新唐书.李义府传》作“人猫”。唐.李义府表面柔婉而有猫的媚态,心却歹毒,故时人称其为“李猫”(或“人猫”)。后因用以比喻外表温恭

  •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比喻谦让的人终究会得到好处。《新唐书.朱敬则传》:“敬则兄仁轨,字德容,隐居养亲,尝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词语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成语: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 马归十二闲

    《周礼.夏官.校人》:“天子有十二闲,马六种。”闲,马厩。古代《周礼》中记:天子有十二马厩,有六个品种的马匹。后用天子有广大的马厩,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良马来比喻群贤毕至,四海同归之意。宋.胡直孺《同官倡

  • 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时年饥兵兴,操(指曹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汉代孔融字文举,曾为北海相,人称

  • 谋道不谋食

    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 旧时形容君子胸怀大志。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唐.韩愈《答胡生书》:“所示千百言,略不及此,而以不屡相见为优,谢相知为急。谋道不谋食,乐以忘优者,生之谓矣

  • 投汉阁

    同“扬雄投阁”。唐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诗:“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

  • 沧海探珠

    源见“探骊得珠”。比喻在人世间探求真理。元袁桷《次韵王正臣书史试院书事二首》之二:“白头心更苦,沧海探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