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庄子.山木篇》:“庄周游乎雕陵(栗园名)之樊(篱),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据《庄子集释》注,运,员也。员通圆,故运寸指眼圆一寸。也可释“运”为转动,义同。),感(触)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大)不逝(往,飞去),目大不睹?’蹇(通褰,音qian揭起)裳躩(音jué,疾)步,执弹而留(伺候)之。睹一蟬,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执木叶以自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真指性命,与上身、形义同)。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事物之间,既然相互为利,也必然相互为累忧),二类相召也(一物对于另一物有欲望,此另一物对于第一物说即有招引招致的作用;一物欲侵犯另一物,也难免别一物对自身的侵犯:这就是二物相召的大意。)!’捐弹而反走,虞人(掌管栗园的虞侯)逐而谇(诘问)之(疑为盗栗,故逐而问之)。”

此事又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刘向《说苑.正谏》。

螳螂捕蝉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防身后黄雀欲啄食之患。后用比目光短浅,只知追逐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警世通言》卷三七:“螳螂正是遭黄雀,岂解提防挟弹人。”


【典源】 汉·刘向 《说苑·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 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兵。”《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亦载。《战国策·楚策四》亦有类似记载。

【今译】 吴王想攻伐楚国,对左右的人说:“敢有进谏的处死!”有位名少孺子的舍人想进谏又不敢,带着弹弓在后园游逛,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这样一连三个早晨。吴王说:“你来! 何苦这样把衣服都弄湿了?”舍人答道:“后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在树上哀鸣吃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缩身弯腿想捉蝉,又不知道黄雀就在它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可又不知道我在下面要用弹丸射它。这三者都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自己有后患。”吴王听了说:“对啊!”于是罢兵。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其后的祸患。

【典形】 黄雀哀、谏楚、惊螳螂、窥螳黄雀、伺螳螂、螳捕蝉、挟丸子、捕蝉之思、患螳螂。

【示例】

〔黄雀哀〕 魏·阮籍《咏怀》 之十一:“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谏楚〕 唐·骆宾王《秋蝉》:“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惊螳螂〕 清·揆叙《鹰坊歌》:“食虾原不乏鱼鲔,捕蝉亦复惊螳螂。”

〔窥螳黄雀〕 明·徐渭《铁脚》:“窥螳黄雀事,公子慎金丸。”

〔伺螳螂〕 唐·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人心惊獬豸,雀意伺螳螂。”

〔螳捕蝉〕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

〔挟丸子〕 唐·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不知挟丸子,心默有所规。”


【词语螳螂捕蝉】  成语:螳螂捕蝉汉语词典:螳螂捕蝉

猜你喜欢

  • 后来薪

    同“后薪”。清归庄《和顾端木先生》:“时事难争前定局,朝班方积后来薪。”

  • 医龙方

    《仙传拾遗》载:相传唐名医孙思邈隐居终南山时,天大旱,有胡僧请于昆明池祈雨,七日而池水缩数尺。入夜,有老人自称为昆明池龙,天旱与己无关,胡僧欲取龙脑做药,老人恳求孙思邈救其一命。孙要他献出龙宫三十首仙

  • 初平羊

    同“初平群羊”。明高启《煮石山房为金华叶山人赋》:“金华之石犹可食,元是旧牧初平羊。”

  • 月上柳梢头

    宋代欧阳修(一说朱淑贞)《生查子》:“玄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后世常用此语咏情人约会。元代张可之〔《正宫.小梁州》〕《秋思酸斋索赋》:“黄昏又是愁时候,柳梢头新月如钩。”

  • 正风

    旧说《诗经.国风》中的诗,有正变之分,《周南》《召南》自《关雎》至《驺虞》二十五篇为”正风”,邶风以下十三国风为“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彼何人斯

    斯: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他是个什么人啊? 有时带有轻蔑的意味。语出《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唐.裴鉶《传奇.萧旷》:“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

  • 南薰

    同“南风”。唐王维《大同殿赐宴乐敢书即事》诗:“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词语南薰】   汉语大词典:南薰

  • 龙驾上丹霄

    同“龙去鼎湖”。唐刘沧《过铸鼎原》诗:“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

  • 隐形仲甫

    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李仲甫》:“李仲甫者,丰邑中益里人也。少学道于王君,服汞丹有效,兼行遁甲,能步诀隐形。年百余岁转少。初隐百日,一年复见形。后遂长隐,但闻其声,与人对语饮食如常,但不可见。”道教

  • 命轻鸿毛

    生命轻如鸿毛。比喻死得没有价值。《燕丹子》卷下:“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