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肇《国史补》卷下:“于頔令客弹琴,其嫂知音,曰:‘三分中一分筝音,二分琵琶,绝无琴韵。’”唐.于顿嫂能知音通律,曾一次评论说:倘合奏之乐为三分音响,其中一分是筝音,二分是琵琶音,并无有琴的声韵。
《后汉书.郭泰传》载,郭泰字林宗,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东汉桓帝时,李膺为司隶
《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朱熹集注:“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故女子有能以礼自守而不为强暴所污者,自述己志,作此诗以绝其人。”后因以“行露”为女子守贞自誓之典。
《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乐同死。”葑,即蔓菁;菲,即萝卜。这里咏采葑菲是比兴手法。诗前小序说,是为讽刺那种“淫于新婚,而其弃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的社会现象,以感化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孔子曾评论鲍庄子(牵,他被齐灵公砍断了脚)说:“鲍牵的见识还不如葵花,因为葵花尚且能用枝叶保护自
《文选》卷二十九三国魏.曹子建《杂诗六首》其四:“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三国.魏诗人曹子建有“南国有佳人”诗句,后遂用为咏美女之典。唐.杜牧《为人题赠二首》其一:“虚传南国貌,争奈五陵心。”唐.李
诸:“之于”的合音。野:指民间。 意谓朝廷丧失了礼制,只能到民间寻求。语出《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颜师古注:“言都邑失礼,则于外野求之,亦将有获。”汉.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处州府志》卷十六载:(唐)叶法善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李)邕从之,文成,请并书,弗许。一夕,梦法善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
都:都邑。偶:相配,比得上。国:指国都。 大城市和京都不相上下,这是祸乱的根本。 古时等级制度森严,认为妾媵和正妻、庶子和嫡子、大城和国都都应保持差距,否则就会招致祸乱。语出《左传.闵公二年》:“
源见“柯烂忘归”。喻指时间流逝。清钱谦益《次韵徐叟文虹七十自寿诗》之二:“棋局何当看朽柯,郎当舞袖自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