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表示只要作了坏事,终究会被人发觉。语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后多引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三国演义》五四回:“国太曰:‘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倒瞒我!’”《东周列国志》三一回:“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也引作〔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未至五更起身,手执弹弓,拿了玉带,跨上槛窗,一声响亮,依然去了。却不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镜花缘》二八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事关系甚重,断不敢遵命。”《三侠五义》七一回:“俗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那日倪太公得了此子,早已有人知道。”


见“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国演义》54回:“国太曰:‘“~。”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倒瞒我!’”


【词语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成语: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汉语词典: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猜你喜欢

  • 御史骢

    同“御史乘骢”。唐钱起《宿毕侍御宅》诗:“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词语御史骢】   汉语大词典:御史骢

  • 腐鼠呼鵷

    同“腐鼠吓鵷雏”。呼,音hè,表示愤怒。清 王景沂《福庐先生枉寄亥既集读竟赋谢》诗:“病鸱凌凤知何有,腐鼠呼鵷更不回。”

  • 妆点

    南朝陈后主《三妇艳诗》:“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点:本指用胭脂、檀粉等点面颊或嘴唇。妆点,指妇女的梳妆修饰。后人也称掩饰、夸大为“妆点”。【词语妆点】   汉语大词典:妆点

  • 墙东

    《后汉书.逢萌传》:“(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注:音:kuài,平合卖买双方的价格)牛自隐。时人谓之曰:‘避世墙东王君公。’”新莽时,北海人王君公遭乱不去,隐于墙东,后以“墙东”比喻隐者的居处。唐.

  • 彩衣狐魅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西》:“(洛阳)孙岩,娶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岩因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尾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其后,京

  • 扬觯

    《礼记.檀弓下》:“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音zhì,古代一种酒器)。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即献毕,斯扬觯,属之‘杜举’。”春秋时候,晋国功臣荀盈

  • 离娄之明

    同“离朱之明”。《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偏正 离娄,古代明目之人,传说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比喻好眼力。语出《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

  • 乐而忘归

    参见:乐之忘归连动 快乐得连回去都忘了。形容对某事物的喜欢留恋。《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多用于快乐的程度。→留连忘返乐不思蜀 ↔归心似箭。也作“乐而忘返

  • 假父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陛下:指秦始皇。假父:指嫪毒,始皇母与之私通。后称义父为“假父”。《新唐书.李铎传》:“锜得志,无所惮,图久安计,乃益募兵,选善射者

  • 瓜熟青门

    源见“东陵瓜”。指收获的美好时节。喻归隐的田园生活。明袁宏道《送弱侯老师使梁》诗:“莲开白社来陶令,瓜熟青门谒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