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曾皙死后,曾参便不忍吃黑枣。公孙丑问孟子,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羊肉。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孟子答道,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

【出典】:

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例句】:

唐·齐己《读李白集》:“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宋·无名氏《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述宾 脍,切成细块的肉;炙,烤熟的肉。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和传颂。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0:“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卢秀灿《桃花梦》:“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再过一千年也照样~,世代流传。”△褒义。→喜闻乐见 ↔索然无味


解释脍炙: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美味佳肴。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

出处孟子·尽心下》:“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一种果实名,成熟后颜色发黑,就像羊屎蛋一样,故名)。他死了以后,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佳肴啊!”公孙丑说:“既然这样,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孟子说:“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姓却不用避讳,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

近义百读不厌

反义味同嚼蜡

例句

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词语脍炙人口】  成语:脍炙人口汉语词典:脍炙人口

猜你喜欢

  • 湘女竹

    同“湘妃竹”。元 李致远《一枝花.孤闷》套曲:“一天愁杀裴生杵,千点泪啼斑湘女竹。”

  • 犀兕空多

    源见“华元弃甲”。形容战败损失辎重。清 鲍珍《范忠贞公祠》诗:“当年闽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

  •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一介:指微小的事物。诸:“之于”的合音。 一点不给与别人,一点也不向别人索取。 表示行为廉洁,严于律己。语出《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唐.皮日休《鹿门

  • 伯鸾德耀

    源见“举案齐眉”。旧时作为贤夫妇的典型。明汪廷讷《狮吼记.奇妒》:“须知那伯鸾 德耀振贤声,白头相爱还相敬,我怎忍反目徒伤结发情。”亦用以泛称贤夫妇。宋张孝祥《丑奴儿.张仲钦生日》词:“伯鸾 德耀贤夫

  • 聚车看卫玠

    源见“看杀卫玠”。形容观看美好东西之人甚多。南朝 陈岑之敬《洛阳道》诗:“聚车看卫玠,连手望安仁。”

  • 柏梁宴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三辅黄图.台榭》:“柏梁台,武帝 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者

  • 雍门鼓琴

    雍门:战国齐人,复姓雍门,名周,雍门善于鼓琴。曾借鼓琴游说齐国孟尝君,使孟尝君感受至深。汉刘向《说苑.善说》:“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

  • 汤公

    代称诗僧。 唐耿��《与清江上人及诸公宿李八昆季宅》诗: “汤公多外友,洛社自相依。” 参见:○汤休

  • 樗散材

    源见“樗栎”。喻无用之材。宋李纲《建炎行》:“末言樗散材,初不堪梁柱。鼎颠将覆?,栋桡必倾宇。”【词语樗散材】   汉语大词典:樗散材

  • 绿叶成阴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杜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张水嬉,使州人毕观。令牧间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余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人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