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曾皙死后,曾参便不忍吃黑枣。公孙丑问孟子,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羊肉。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孟子答道,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

【出典】:

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例句】:

唐·齐己《读李白集》:“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宋·无名氏《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述宾 脍,切成细块的肉;炙,烤熟的肉。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和传颂。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0:“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卢秀灿《桃花梦》:“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再过一千年也照样~,世代流传。”△褒义。→喜闻乐见 ↔索然无味


解释脍炙: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美味佳肴。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

出处孟子·尽心下》:“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一种果实名,成熟后颜色发黑,就像羊屎蛋一样,故名)。他死了以后,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佳肴啊!”公孙丑说:“既然这样,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孟子说:“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姓却不用避讳,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

近义百读不厌

反义味同嚼蜡

例句

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词语脍炙人口】  成语:脍炙人口汉语词典:脍炙人口

猜你喜欢

  • 长铗弹

    同“长铗归来”。唐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诗:“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唐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诗:“因居暇时游,长铗不复弹。”

  • 呼卢百万

    同“百万呼卢”。唐李白《少年行》之三:“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 暴胜持斧

    源见“绣衣持斧”。指汉 武帝遣直指使者暴胜之衣绣衣,持斧杖节,至各地巡捕群盗。后用以为执法之典。唐李瀚《蒙求》:“暴胜持斧,张纲埋轮。”

  • 郑校人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后以“郑校人”喻指对贤者进行欺骗的人。宋张师正

  • 后进领袖

    参见:季彦领袖偏正 晚辈中的最优秀人才。《晋书·裴秀传》:“时人为之语曰:‘~有裴秀。’”△褒义。多用于人才方面。→后起之秀【词语后进领袖】  成语:后进领袖汉语大词典:后进领袖

  • 强弩末矢

    同“强弩之末”。《旧唐书.李密传》:“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馀力,讵能动于鸿毛?”【词语强弩末矢】  成语:强弩末矢汉语大词典:强弩末矢

  • 游云幻衣狗

    同“白云苍狗”。清 唐晏《感兴十首》之三:“天上游云幻衣狗,世间侧径斗狸鼪。”

  •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褒妲:即周幽王的皇后褒姒和殷纣王的妃子妲己。 没听说夏殷两朝衰败时,两朝君主诛戮褒姒和妲己的。 反衬唐玄宗能顺从民意,诛戮杨贵妃,与桀纣和周幽王这些亡国之君不同。语出唐.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

  • 留侯疾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西汉的开国元勋张良,封为留侯,他在建国后,因多病而谢绝交往,长期闭门休养。后遂用为大臣休养之典。唐.李德裕《余所居平泉村舍近

  • 诗入鸡林

    鸡林,即古新罗,今朝鲜。诗句传入鸡林国。后以此典比喻诗文享誉遐迩,流传广远。亦称“鸡林诗句”。见唐白居易之事迹。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祖上迁居下邽(guī归)(今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