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

礼记.檀弓下》:“晋 献文子(赵武字)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文子,赵武也,作室成。晋君献之,谓贺也。诸大夫亦发礼以往。……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朱熹注:“晋献,旧说谓晋君献之,谓贺也。然君有赐于臣,岂得言献?疑‘献文’二字皆赵武谥,如‘贞惠’、‘文子’之类。”后遂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邹韬奋《萍踪寄语》八:“我们经过一个美轮美奂的宏丽华厦的区域,开车的告诉我们说这是西人和本地富翁的住宅区域。”


并列 奂,众多。轮即轮囷(qūn),指高大的样子。形容众多高大华丽的房屋。语本《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赵武)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张平《抉择》:“面对着这座如此毫华艳丽,~的娱乐城,浮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中纺的那道锈死了的车间大门!”△褒义。多用于赞美建筑物方面。→广厦万间 高楼大厦 富丽堂皇 楼台亭阁 ↔茅室蓬户 茅屋采椽 茅茨土阶


解释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建筑物高大、众多,气势恢宏。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晋献文子名赵武。赵氏从晋文侯(公元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因为历代侍奉晋侯有功,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擅国政的重臣。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捏造罪名将赵氏族灭。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晋成公的姐姐、晋景公的姑姑)怀着身孕躲进皇宫,后来生下了赵武,也就是后代戏剧中有名的“赵氏孤儿”。十五年后,赵武得到韩厥的帮助,攻打屠岸贾,将其灭族,报了大仇。

赵武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当他的新房子落成时,晋国的大夫前去参加典礼。大夫张老说:“多么美啊!这么高大!多么美啊,这么众多!今后就可以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还可以在这儿宴饮宾客。”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儿祭祀,在这儿办丧礼,在这儿宴饮宾客,这是希望自己能够保全性命,将来能追随父祖合葬在九原啊。”于是赵武向北面两次下拜叩头。君子们都称赞说张老善于祝颂,而赵武善于祈祷。当时赵武复位不久,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表达了规劝之意,赵武当场接受了劝谏,并进行了祈祷。

近义富丽堂皇

例句

一群高层建筑在昔日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美轮美奂,堪称壮观。


【词语美轮美奂】  成语:美轮美奂汉语词典:美轮美奂

猜你喜欢

  • 甘井先竭

    亦作“甘泉必竭”。佳泉之井,饮者众,其流先竭。比喻有才华的人早衰。《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主谓 甘美的井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庄子·山木》:“直木先伐,~。”△贬义。用于

  • 拖肠

    源见“鼠拖肠”。喻不能变易,依然故我。宋王禹偁《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诗:“空叹拖肠在泥土,不如舐鼎升烟霄。”【词语拖肠】   汉语大词典:拖肠

  • 分庭伉礼

    亦作“分庭抗礼。”以平等、相当的礼节相见。古代礼节,宾客与主人相见时,分别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的地位相待,故称。《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史记.货殖列

  • 半途而废

    亦作“中道而废”、“中途而废”,指中途停止,做事没有恒心,有始无终。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我是遵照儒家学说来决定行动的,中途停止下来,我是不会的。【出典】:《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

  • 榆枋

    源见“榆枋之见”。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唐 赵中虚《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芳字》诗:“早蝉清暮响,崇兰散晚芳。即此翔寥廓,非复控榆枋。”宋王曾《矮松赋》:“鸾乍迷于枳棘,鷃每悮于榆枋。”【词语榆枋】

  • 郑环

    《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春秋时,晋大夫韩起有一对玉环,其一在郑国商人手中。韩起向郑讨要,郑国执政子产予以拒绝。后用为咏

  • 猕猴骑土牛

    比喻晋升缓慢。州泰,三国时人,以才识为司马懿所重。时州泰因父、母、祖父相继去世,居丧九年。司马懿一直虚缺相待,居丧期满仅三十六天,即授新城太守,并为他举行宴会。席间让尚书钟繇开他的玩笑说:“你脱下褐衣

  • 顾荣锡炙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炙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 龙驹凤雏

    驹:小马。雏:幼鸟。借喻为才华出众的孩子,常用作恭维语。典出晋陆云之事迹。陆云(262-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陆机的弟弟,西晋著名文学家。十六岁举贤良,为太子舍人,后拜尚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古代指臣下对君主进行讽谏,进谏的人不会因说话而获罪,听话的人却会从中得到警戒。语出《文选.卜商〈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晋.潘尼《乘舆箴》:“故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