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管宁栖辽海

管宁栖辽海

三国志.管宁传》:“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为守节隐居之典,明 陈宗之《汉道》诗:“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


【典源】《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邴) 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侯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尪(wang) 顿邪?’喜上言:‘……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裴松之注引《傅子》曰:“宁在辽东,积三十七年乃归。”

【今译】 汉末管宁字幼安,时值天下战乱,闻知公孙度在辽东一带治理,地方较平靖,于是前往辽东,不居馆舍而住在山谷间,独居郡北,表示不再迁徙。等到中原较为平定,别的避难者都纷纷返回,只有管宁想在那终老一生。魏文帝黄初四年,司徒华歆推荐管宁,文帝下诏征召他,管宁才带家属渡海还郡,前后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管宁归乡之后,仍不肯应征,常戴皂帽,穿布裤布裙,自己行走。一直隐居,老死于家中。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离家漂泊; 或指淡泊守节隐居。

【典形】 布襦裙、短衣皂帽、管宁船、管宁传皂帽、管宁栖辽海、管宁投老、辽东帽、幼安船、幼安漂泊、皂帽、白襦、皂帽辽东客、白襦裙、辽东管幼安、辽东漂泊、老辽东。

【示例】

〔布襦裙〕 宋·陆游《祠禄满不敢复请作口号》:“犹幸此身强健在,乡邻争看布襦裙。”

〔短衣皂帽〕 明·陈子龙《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一:“短衣皂帽依荒草,卖饼吹箫杂佣保。”

〔管宁船〕 清·吴伟业《座主李太虚师以燕都间道北归》:“还家苏武节,浮海管宁船。”

〔管宁传皂帽〕 清·徐乾学《怀友人远戌》:“千载管宁传皂帽,难从辽海问生涯。”

〔管宁栖辽海〕 明 · 陈宗之 《汉道》:“管宁栖辽海,田畴隐无终。”

〔管宁投老〕 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辽东帽〕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幼安船〕 清·唐孙华《再哭蔗庵公》:“流离亭伯路,飘泊幼安船。”

〔幼安漂泊〕 清·赵执信《泛海言怀》:“幼安漂泊久,谢傅襟情在。”

〔皂帽〕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


猜你喜欢

  • 涣释

    同“涣然冰释”。《隐居通议.骈俪二》引宋 欧圣弼《进〈周礼六官辨〉表》:“臣退揆蒙愚,未能涣释。”【词语涣释】   汉语大词典:涣释

  • 撝戈反日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撝:同“挥”。反:同“返”。三舍:九十里。后以“撝戈反日”赞扬勇敢顽强,斗争到底的决心。“参见“鲁阳挥戈”条。

  • 毛遂请行

    同“毛遂自荐”。唐窦常《求自试》诗:“陈王抗表日,毛遂请行秋……希垂拂拭惠,感激愿相投。”

  • 无何境

    源见“无何有之乡”。指仙境。元吴澄《次韵玉清避暑》:“相邀采真无何境,㗳然熟视谁长雄?”元王恽《平湖乐.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曲:“春服初成靓妆莹,兴来径入无何境。”【词语无何境】   汉语大词典:无

  • 布鼓雷门

    布鼓:用布蒙的鼓。雷门:古时会稽(今浙江绍兴)城门名。传说雷门上有大鼓,击之可声闻洛阳。汉代益州刺史王尊被任命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东)王相。当时东平王凭仗着自己是皇帝至亲,骄横奢侈而不遵守法度,使前任

  • 华胥事

    源见“华胥梦”。迷信指阴曹冥间之事。唐元稹《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之一:“方丈言虚设,华胥事眇然。”

  • 遥止渴

    源见“望梅止渴”。写酸梅的功效。谓远望梅林可以止渴。唐李峤《梅》诗:“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 阮公途

    源见“哭穷途”。喻指令人悲哀的末路。清朱彝尊《永嘉除日述怀》诗:“莫将乡国泪,频洒阮公途。”【词语阮公途】   汉语大词典:阮公途

  • 如堕烟海

    同“如堕烟雾”。毛泽东《矛盾论》四:“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见“如堕烟雾”。毛泽东《矛盾论》4:“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

  • 画地难入

    《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汉代司马迁曾称赞有的士人即使画地为牢也决不进入,借以表述他决不屈节受辱的心志。后遂用作喻指囚禁之辱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