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立仗马

立仗马

排立在宫门前为皇帝作仪仗的马。喻畏祸而不敢直谏的臣子。亦称“仗下马”。出自唐李林甫之语。李林甫事迹见“弄獐”条。李林甫为了阻止百官直接向皇帝进言政事,便威胁他们说:“你们看见那些立仗马了吗?终日无声,而能得到三品的食料;一旦鸣叫,马上就会被赶走。到那时纵然后悔也晚了。”由是,无人再敢进谏。

【出典】:

新唐书》卷223上《奸臣上·李林甫传》6347-6348页:“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邦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绝。”

【例句】:

宋·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 宋·陆游《长饥》:“早年羞学仗下马,末路幸似泥中龟。” 清·钱谦益《十一月初六召对文华殿》之十九:“夕垣又驾柴车去,朝省谁容仗马鸣。”


【典源】《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 终日无声,而饫(yu) 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绝。”

【今译】 唐代奸相李林甫居位十九年,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蒙蔽皇帝。当时谏官们都只干受俸禄,不敢言事。有一谏官上书言政事,马上被调出京去。李并且对其他谏官说:“圣明天子在上,群臣只要顺从就够了,还有什么可议论的? 你们没看见那些列仪仗的马吗? 整天不作声,而吃三品草料,一叫,就不用它了。以后虽然想不鸣,还能用它吗?”从此无人再敢谏争。

【释义】后以此典借指贪恋禄位而不敢直言的官吏。

【典形】 立仗马、马慵立仗、三品料、三品之贵、一鸣辄斥,用不鸣、仗马鸣、仗下马、马得一鸣、仗马、马以鸣当斥。

【示例】

〔立仗马〕 宋·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

〔马慵立仗〕 宋·陆游《感昔》:“马慵立仗宁辞斥,兰偶当门敢怨锄。”

〔三品料〕 宋·陆游《书叹》:“仗马自贪三品料,云鹏方驾九天风。”

〔一鸣辄斥〕 宋·陆游《书意》:“一鸣辄斥不鸣烹,祸福元知未易评。”

〔用不鸣〕 明·高启 《题赵魏公马图》:“一归天嗟空老, 立仗原来用不鸣。”

〔仗马鸣〕 清·钱谦益《十一月初六召对文华殿》之十九:“夕垣又驾柴车去,朝省谁容仗马鸣。”

〔仗下马〕 宋·陆游《长饥》:“早年羞学仗下马,末路幸似泥中龟。”


【词语立仗马】   汉语词典:立仗马

猜你喜欢

  • 虞歌诀别

    见“霸王别姬”。【典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

  • 蓬蒿人

    源见“仲蔚蓬蒿”。指隐居不仕之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汉使节空

    源见“苏武节”。比喻老臣久谪边地。宋苏轼《次韵王郁林》:“晚途流落不堪言,海上春泥手自翻。汉使节空馀皓首,故侯瓜在有颓垣。”

  • 铁肠石心

    唐.皮日休《桃花赋序》:“余尝慕宋广平(唐.宋璟封广平郡公)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覩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唐.宋璟为相,刚直

  • 玄根

    《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后因以“玄根”称道家所称道的根本。三国 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于初九,吸朝露以济神。”唐李白《大鹏赋》:“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

  • 塞责

    抵塞罪责。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卞庄子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殁矣,请塞责。’”北:败。后人又称作事马虎、敷衍了事为“塞责”或“敷衍塞责”。【词语塞责】   汉语大词典:

  • 裹尸

    同“裹尸马革”。南朝 梁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明袁宏道《伏波将军避暑石室》诗:“行尽跕鸢水上头,裹尸方始得心休。”【词语裹尸】   汉语大词典:裹尸

  • 涸鲋

    同“涸辙之鲋”。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一:“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词语涸鲋】   汉语大词典:涸鲋

  • 泗滨

    源见“泗石”。指用泗滨石作的磬。宋王禹偁《笙磬同音诗》:“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词语泗滨】   汉语大词典:泗滨

  • 报施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杜预注:“施,功劳也,有劳则望报过甚。”后以“报施”谓报答,赐予。《史记.伯夷列传》:“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唐柳宗元《睢阳庙碑》:“恩加而感,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