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史纪.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宋代郭思《画论.叙图画名意》:“唐韩滉有《尧民击壤图》。”晋.皇甫谧《高士传》:“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
意为翻脸不认人。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誌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聊斋志异.江城》:而女善怒,反眼若不相识,词舌嘲啁,常聒于耳。”见“反眼不识”。《聊斋志异·江城》:“逾岁,
同“山公启事”。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东京鼎食,先加邓骘之勋;西晋官人,多用山涛之启。”
同“和光同尘”。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并列 不露自己锋芒,与众人混同。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元·王实甫《西厢记》1本2折:“俺先人甚的,是~
同“曼倩饥”。唐卢照邻《双槿树赋》:“侏儒何功兮短饱,曼倩何负兮长贫。”
同“家徒四壁”。《后汉书.崔寔传》:“〔崔寔〕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宋书.吴逵传》:“既而逵疾得瘳,亲属皆尽,唯逵夫妻得全,家徒壁立,冬无被绔。”见“家徒四壁”。唐·李世民《与薛元敬书
同“隋和”。《汉书.司马迁传》:“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才怀随 和,行若由 夷,终不可以为荣。”唐罗隐《酬寄右司李员外》:“犹把随 和向泥滓,应怜疏散任天真。”【词语随和】 汉语大词典:随和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杨诚斋退休,名酒之和者曰‘金盘露’,劲者曰‘椒花雨’。”后因以“椒花雨”泛指酒。清曹寅《南辕杂诗.宿任丘》:“三杯野具椒花雨,一领新缝白兔裘。”【词语椒花雨】 汉语大词
源见“云泥”。比喻情况完全不同,区别非常明显。清蒲松龄《代毕刺史覆新城王启》:“小儿终同鱼鹿,不堪比德于金 张;次孙初梦虺蛇,敢劳问名于韦 杜?分连瓜葛,势判云泥。”
《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献之字子敬。……工草隶,善丹青。……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駮,音bó,黑白杂色),甚妙。”晋.王献之为桓温书扇时,笔误落墨,便就其势画为一母牛,甚妙。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