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秀色可餐

秀色可餐

文选》卷二八陆士衡(机)《日出东南隅行》诗:“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此是描写秦氏女罗敷的美貌。

《山堂肆考.美妇》引《南部烟花录》:“隋炀帝每视御女吴绛仙,谓内侍曰:‘古人谓秀色若可餐,绛仙者,可以療饥矣。’”

“秀色可餐”,极赞妇女容色美丽,也可以形容山川秀丽,或形容花的秀美。

幼学琼林》卷二“女子”:“张丽华发光可鉴,吴绛仙秀色可餐。”宋.辛弃疾《临江仙.探梅》:“賸向青山餐秀色,为渠着句清新。”宋.欧阳修《菊》诗:“煌煌正色秀可餐。”


主谓 秀色,美丽的容色。形容女子相貌极其美丽。语本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钱钟书《围城》:“鲍小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也用以形容景物秀丽,可以使人忘记饥饿。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引李质《艮岳赋》:“森峨峨之太华,若秀色之可餐。”△多用于描写景物及女子姣美容貌。→闭月羞花花容月貌 天边风月 ↔秀而不实 东施效颦。也作“秀色堪餐”。


极其赞美女子的美貌为 “秀色可餐”。 “秀色”即言 “美色”。《汉书·贾谊传》: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颜师古注:“秀,美也。”妇女的头发好看,即谓 “秀发”。

为什么说秀色 “可餐”呢?

这当然是借味觉的满足,来形容视觉满足的一种比喻说法。不仅如此,男女之间相互的思慕,有时会像有饥饿感一样,故曰秀色“可餐”。这种心理状态, 《诗经》里就曾描写过。 《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 ( nì) 如调饥。”惄与 “愵”通。 《经典释文》引《韩诗》作 “愵”。 《尔雅·释诂》: “惄,思也。”《说文·心部》:“愵,忧貌。”忧、思义近。调与 “朝”通, 《毛传》: “调,朝也。”直言假借。《尔雅·释诂》: “朝,早也。”诗言未见君子 ( 心上人) ,忧思难耐,如早上饥意难忍。这便是 “秀色”之 “可餐”的道理。


【词语秀色可餐】  成语:秀色可餐汉语词典:秀色可餐

猜你喜欢

  • 老蚌

    源见“老蚌生珠”。对有贤子者的誉称。《南史.王珍国传》:“〔王珍国〕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谓其父广之曰:‘珍国应堪大用,卿可谓老蚌也。’”【词语老蚌】   汉语大词典:老蚌

  • 乳妪讥

    同“乳媪讥”。清 梁章鉅《称谓录》卷二引《古今诗话》:“头童齿豁,敢辞乳妪之讥。”【词语乳妪讥】   汉语大词典:乳妪讥

  • 楚台云

    同“楚峡行云”。明高启《圣姑庙》诗:“遗情不结楚台云,世人何处寻踪迹?”

  • 饥曼倩

    《汉书.东方朔传》:“上(汉武帝刘彻)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

  • 半面不忘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李贤注引三国 吴谢承《后汉书》:“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后因以“半面不忘”形容人聪

  • 卫足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孔子字)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鲍庄子,即鲍牵,鲍叔牙的曾孙,春秋时齐国大夫。知,同智,智慧、智虑),葵犹能卫其足。’”春秋时,齐国大夫鲍牵,因揭发大夫庆克与灵公夫人私通

  • 莫道桑榆晚

    桑榆晚:比喻年老。桑榆,太阳落下的地方。 意谓人虽到晚年,仍能有所作为。 常用作人不服老之辞。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何芸轩《雨过天晴》(《长江日报》1993

  • 五李三张

    元.陶宗仪《辍耕录.墨》:“至唐末,墨工奚超与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南唐赐姓李氏。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尚用松烟。廷珪初名廷邦,故世有奚廷邦墨,有李廷珪墨。或有作庭珪字者,伪也,墨亦不精。

  • 大未必佳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孔融)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李膺)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指通禀接见)。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 华歆忤旨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华峤《谱叙》:“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