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苜宿空盘

    源见“苜蓿盘”。谓贫得盘中无菜。明何景明《赠贾司教先生》诗:“春风桃李绛帐,朝日苜蓿空盘。”

  • 真妃餐霞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六月二十九日九华真妃授书曰:景应双粲,云会元落(元,同玄)。龙秀五空,採琼阆台。长歌灵幙,焕启玉扉。渺矣遗世,与世长辞。霞轸绛波,电赴紫棲。共携清响之外,同游云秀广巖,岂

  • 石麟天上

    源见“麒麟儿”。称美他人杰出。清 叶申芗《桂枝香.呈典试徐廉峰太史》词:“石麟天上,是孝穆后身,山斗同仰。”

  • 疑冰

    源见“夏虫语冰”。比喻浅薄无知而自以为是。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心》:“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真所谓疑冰者与!”【词语疑冰】   汉语大词典:疑冰

  • 孔李通家

    参见:通家文举过

  • 齐虏以口舌得官

    齐:地区名。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时齐地。虏:奴隶。齐虏,是骂人的话,这个指刘敬,刘是齐人。口舌:表示能言善辩。 这个山东佬做官全凭一张嘴巴。语出《史记.刘敬列传》:“上使刘敬

  • 扬一蜀二

    唐代谓天下之盛,扬州第一,四川次之。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九:“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钱,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蜀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 蓬蒿仲蔚

    源见“仲蔚蓬蒿”。借指隐逸之士。清潘柽章《暮菊和颜雪公》诗:“蓬蒿仲蔚旧行藏,却向篱边觅晚香。”

  • 陆生金

    同“陆贾金”。明张煌言《送黎大行濒行以途穷为恨赋诗见示仍用前韵答之》:“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

  • 强将手下无弱兵

    宋.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吾观安国连公之子孙无一不好事者,此寺当日盛矣。”在英勇的将领率领下不会有懦怯的战士。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能干的队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