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大般涅槃经》卷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摸象的盲人各根据自己摸到的一部分,便对象的形象作出了片面的结论。后因以“盲人摸象”、“盲人说象”、“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缺乏全面了解的片面观点。

元.黄溍《书袁通甫诗后》:“吾侪碌碌,从俗浮沈,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评品,正如盲人说象,知其鼻者谓象如杵,知其牙者谓象如芦菔根。”


主谓 本为佛经里的故事,说的是几个盲人各自摸象,每人都凭自己摸到的部分来说出大象的形状,故说法不一。比喻只凭借主观对事物的片面了解,就作出以偏概全的论断。语本《大般涅槃经》卷32:“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摸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贬义。用于人的思想方法方面。→管窥蠡测未窥全豹 ↔千古卓识。 也作“盲人说象”。


盲人摸象”指胡乱猜想、以偏概全之意,口语中亦说成 “瞎子摸象”。

《涅槃经》三十二记载说,有位大王要大臣牵一头大象来,要眼睛看不见的盲者来 “看”象。盲人看不见,只好用手来摸。大王问他们道: “你们看这头大象像什么呀?”摸到象牙的说 “像萝卜根”,摸到耳朵的说 “像簸箕”,摸到脚的说 “像臼 ( jiù,石头凿成的舂米的器具) ”,摸到背脊的说 “像床”,摸到腹部的说 “像瓮”,摸到尾巴的说 “像绳”。于是,大王命如来佛来纠正他们 “以偏概全”的说法。

从 《涅槃经》的这个记载,我们可知 “象”是比喻佛性的,“盲人”是比喻一切众生的。“盲人摸象”乃佛家语,意谓众生难以全面认识佛性,正如盲人摸象一般。

盲人摸象”或 “瞎子摸象”,其义一般都会知晓,而其本为佛家语却不甚了了。后遂以此语喻片面、瞎猜、不明真相之义。


【词语盲人摸象】  成语:盲人摸象汉语词典:盲人摸象

猜你喜欢

  • 沉井辖

    源见“陈遵投辖”。表示热情挽留客人。清唐孙华《王潞亭同年招饮观剧》诗:“痛饮千巡沉井辖,清歌百叠坠梁尘。”

  • 八难

    《汉书.高帝纪上》:“食其欲立六国后以树党,汉王刻印,将遣食其立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汉王辍饭吐哺,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趋销印。”《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

  • 渔阳曲

    同“渔阳掺挝”。南朝 梁王僧孺《咏捣衣》:“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宋曾巩《送双渐之汉阳》诗:“可能频度《渔阳曲》,不负当年鹦鹉洲。”【词语渔阳曲】   汉语大词典:渔阳曲

  • 卫鹤乘轩

    源见“乘轩鹤”。喻无德无能者滥叨封爵。明王志坚《表异录.职官》:“齐鸡开府,卫鹤乘轩,言滥爵也。”【典源】《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

  • 洞口胡麻

    源见“刘阮天台”。指仙人的食物。清李渔《意中缘.先订》:“虽唐突,实恐惶,馋把天鹅来妄想。还只愁洞口胡麻,空做了枕上黄粱。”

  • 孔光尊董贤

    《汉书.佞幸传.董贤传》:“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时贤父恭为御史,事光。及贤为大司马,与光并为三公,上故令贤私过光。光雅恭谨,知上欲尊宠贤,及闻贤当来也,光警戒衣冠出门待,望见贤车乃却入。贤至中门,

  • 羊碑

    同“羊公碑”。南朝 梁刘孝绰《栖隐寺碑铭》:“召棠且思,羊碑犹泣。”【词语羊碑】   汉语大词典:羊碑

  • 南山隐

    源见“南山雾豹”。比喻隐居伏处,进德修业。唐权德舆《南亭晓坐因以示璩》诗:“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词语南山隐】   汉语大词典:南山隐

  • 葛巾漉

    同“葛巾漉酒”。清钱谦益《东皋种菊诗四首赠稼轩给谏》之一:“陶令苦乏酒,辜负葛巾漉。”

  • 望洋兴叹

    原指看见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今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秋天时节,大水漫溢,很多小河流水注入大河,水势浩浩荡荡,淹没沙洲,不辨对岸牛马。这时,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美景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