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献可替否

献可替否

指臣下对国君劝善规过或议兴议革。公元前522年,齐景公有一次外出打猎归来。晏子在遄(chuán)台随侍,齐大夫梁丘据驱车赶到。齐侯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晏子答道,据和您不过相同而已,谈不上和协。齐景公问,和协和相同还有所不同吗?晏子道,不同。和协好象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禾烧煮,厨工加以调和,使口味适合。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太浓就加水冲淡。君臣之间也是如此。国君认为可以而其中有不合理的,臣下指出来而使其更加合理;国君认为不合理而其中有合理的部分,臣下指出来而保留其中合理成分。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如此,您认为合理,他就说合理;您认为不合理,他也认为不合理。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吃它呢?好象琴瑟总弹一个调门,谁还听它呢?

【出典】: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梅以烹鱼肉,之以薪。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3:“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


并列 献,进献;替,废。进献可行的意见,废弃不可行意见。旧指臣子辅佐君主劝善规过,陈述兴革。语本《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后汉书·胡广传》:“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为忠。”△常用于劝谏、咨询。→荐可替否 进可替否 替否献可。也作“献可替不”、“献替可否”。


【词语献可替否】  成语:献可替否汉语词典:献可替否

猜你喜欢

  • 王谢家

    同“王谢乌衣”。清王摅《燕》诗:“春秋但记往来路,兴废已非王 谢家。”

  • 忧心悄悄

    悄悄:忧虑的样子。 形容忧思满腹。语出《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宋.辛弃疾《踏莎行.和赵兴国》:“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四折:“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乘车人忧心

  • 鲲鹏运海

    同“鲲鹏展翅”。清 江云龙《肯堂归自淮上各答一首》诗之一:“庄生放言颇快意,鲲鹏运海天倍风。”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元脱脱《宋史.岳飞传》:“(岳飞)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陈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虿尾

    同“虿发”。宋苏轼《次韵黄鲁直戏赠》:“细看卷虿尾,我家真栗蓬。”【词语虿尾】   汉语大词典:虿尾

  • 挹斗扬箕

    源见“南箕北斗”。谓徒有虚名。清钱谦益《剡城》诗之二:“挹斗扬箕误有名,扪参历井信浮生。”并列 挹,舀;扬,簸扬;斗、箕,皆星名。比喻徒有虚名。《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

  • 邓攸忧

    同“邓攸无子”。元 柯丹丘《荆钗记.启媒》:“嗟吁独负邓攸忧,一子难留。”【词语邓攸忧】   汉语大词典:邓攸忧

  • 蝉雀

    源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亦喻强中更有强中手。清黄遵宪《马关纪事》诗:“患转深蝉雀,威终让虎狼。”

  • 染素丝

    源见“墨子悲染丝”。比喻真朴本性受世俗熏染。清赵翼《寄晴沙》诗之二:“我亦离尘事,深愁染素丝。”

  • 蚁穿珠九曲

    苏轼《祥符寺九曲观灯》诗“宝珠穿蚁闹连朝”王十朋集注引宋 赵次公曰:“小说载有以九曲宝珠欲穿而不得,问之孔子。孔子教之涂脂于线,使蚁通焉。”后因以“蚁穿珠九曲”比喻用智巧做好艰难的工作。宋陆游《游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