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浸润之谮

浸润之谮

谓日渐积累起来的谗言,如同物件浸入水中,逐渐湿透。《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子张:春秋陈人,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问明:请问怎样才叫做见事明白。肤受之愬:谓谗诉者言词急切,真如身受其害也。愬:同“诉”。


偏正 谮,谗言。诬陷别人的谎话逐渐发生作用。语出《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怨愤之声积,~行矣。”△贬义。常用于表示对他人进行攻击诬陷的谎言。


【词语浸润之谮】  成语:浸润之谮汉语词典:浸润之谮

猜你喜欢

  • 投蚓

    源见“春蚓秋蛇”。指投书。宋陈与义《次韵家弟所赋》:“投蚓问公逢老手,联珠及我愧连枝。”

  • 叹微管

    源见“微管之叹”。指怀念像管仲那样能救民治国的大臣。宋陆游《雨夜书感》诗之一:“群胡穴中原,令人叹微管。”

  • 屈沉伍胥

    源见“伍胥潮”。指忠良遭受残害。元曹德《沉醉东风.隐居》曲:“鸱夷革屈沉了伍胥,江鱼腹葬送了三闾。”

  •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席:古人席地而坐。席,指坐席。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叫“割不正”。 坐席不端正,不坐;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 旧指儒者处处依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yù),一种水鸟。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争战,两败俱伤,而使第三者坐享其成,因而得利。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对赵王说,我这次从燕国来,路过易水时,见到一个河蚌张开壳,在河滩上晒

  • 隋堤柳

    源见“隋堤”。为咏柳怀古之典。唐白居易《隋堤柳》诗:“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宋刘弇《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词语隋堤柳】   汉语大词典:隋堤柳

  • 高鸿

    源见“鸿飞冥冥”。喻指志向高远的人。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 一双童子

    源见“陈宝雄”。指传说中战国陈仓人得怪物道遇的两童子。后用以咏陈仓。唐褚载《陈仓驿》诗:“锦翼花冠安在哉,雄飞雌伏尽尘埃。一双童子应惆怅,不见真人更猎来。”

  • 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并列 指人臣过蒙上宠幸。语本《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

  • 何曾饭

    同“何曾食万钱”。清赵翼《日计》诗:“十千漫想何曾饭,廿七聊师庾杲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