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中原鹿

    同“中原秦鹿”。金元好问《三奠子》词:“江山埋王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

  • 投笔荷戈

    同“投笔从戎”。王德钟《十九岁述怀》诗:“批龙探虎知无我,投笔荷戈更有谁?”

  • 蜗牛角

    源见“蛮触交争”。比喻细微之处。多指功名利禄。宋曹冠《念奴娇.县圃达观赏岩桂》词:“堪笑利锁名缰,向蜗牛角上,所争何事?”

  • 悬羊击鼓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开禧用兵,诸将皆败,唯毕再遇数有功……尝与虏对垒,度虏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虑虏来相追,乃留旗帜于营,并缚生羊,置其前二足于鼓上,击鼓有声。虏不觉其为空营,复相

  • 帷毂

    《后汉书.舆服志上》:“近小使车,兰舆赤毂,白盖赤帷,从驺骑四十人。此谓追捕考案,有所敕取者之所乘也。”后以“帷毂”为受命为方镇之典。明李日华《西厢记.白马起兵》:“帷毂登坛,权旌驻节。”【词语帷毂】

  • 中山千日

    同“中山沉醉”。宋晁补之《玉蝴蝶》词:“扬州一梦,中山千日,名利都忘。”

  • 西山朝爽

    同“西山爽气”。宋刘辰翁《水调歌头.和马观复石头渡寄韵》词:“倚遍西山朝爽,行过石头旧渡,久别忽经怀。”

  • 刮肠洗胃

    比喻痛改前非。荀伯玉(?-483年),字弄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为萧道成冠军刑狱参军,日见亲信。及萧道成即位,拜辅国将军。萧颐为太子时,多行不法,荀伯玉常密启萧道成,及萧颐即位,受人诬告,被杀。

  • 瓜冷镇心

    《南史.儒林传.郑灼传》:“灼性精勤,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诵读,其笃志如此。”郑灼勤学多思,诲人不倦,烦心热之苦。瓜熟时,以瓜镇心,再读。后因以咏瓜,或咏笃志于学之典。《西昆酬

  • 琴高鲤

    源见“琴高乘鲤”。指登仙之物。唐陆龟蒙《高道士》诗:“东游借得琴高鲤,骑入蓬莱清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