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宋代苏轼《宝绘堂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谬,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从为友邻。”后因用为尚德之典。《汉书.董仲舒传》:“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
形容潮水来时排山倒海、白浪翻滚的样子。语出唐.李白《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迥,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尹宁安《嘉兴纪行之二》(《中国青年报》1993年7月18日):“我想,
源见“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宋孙觌《西徐上梁文》:“岂徒恋三宿之桑?故将面九年之壁。”
同“裹尸马革”。唐员半千《陇头水》诗:“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明唐顺之《谢赐银币表》:“倘暮齿之未衰,尚期裹革,伏愿蛮夷戎狄尽归神化之炉。”【词语裹革】 汉语大词典:裹革
同“七宝团圞”。宋朱敦儒《水调歌头.对月有感》词:“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词语七宝】 汉语大词典:七宝
同“烟霞痼疾”。宋刘克庄《满江红.三黜归来》词:“轩冕岂非疣赘具,烟霞已是膏肓脉。”
游:离家外出。方:常处。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就是要外出,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时认为孝子应当常在父母身边,即使要出门,也应有一定去向,以免父母悬念。语出《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原形容书法奇崛雄健。南朝梁袁昂《评书》:“梁鹄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后用以比喻对立的双方,形成一触即发的极为紧张的势态。
以风前之灯,比喻人的生命短暂而微弱,随时可能会熄灭。《辽史.耶律和尚传》:“嗜酒不事事,以故不获柄用。或以为言,答曰:‘吾非不知,顾人生如风灯、石火,不饮将何为?’晚年沉湎尤甚,人称为‘酒仙’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