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求田问舍

求田问舍

意为买田置屋,只知为个人生活打算,没有远大志向。陈登(事迹见“元龙高卧”条)在许汜拜访时,对他很不礼貌,不和他谈话,让他睡下床,自己睡高床。刘备对许汜说:“你有国士之名,如今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人人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之志,而你却只知买田置屋,没有可取的言论,这是陈登所憎恶的,怎能会和你交谈呢?如果你是小人,他会睡在百尺高的楼上,让你睡在地上,哪里仅是上下床之间呢?”

【出典】: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卷7第229页:“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例句】:

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并列 求买田地,购置房舍。指只求一己之安乐,而忘济世之大志。语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贬义。用来形容胸无大志的人。↔济世安民 毁家纾难。也作“问舍求田”。


【典源】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今译】 三国时陈登 (字元龙) 很有威名。后来许汜与刘备同在荆州牧刘表处做客,三人谈论天下人士,许汜说:“陈元龙是江湖上人,还有粗豪之气。”刘备问他:“你说他粗豪,有什么事实吗?”许汜说:“我过去避乱过下邳,见到陈元龙。元龙一点待客之意没有,不与我说话,晚上自己睡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刘备说:“你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皇帝失位,你本应该忧国忘家,出来挽救时势。可你却四处打听,只想置买田舍,言论没有一点可采纳之处,这正是元龙所厌恶的,怎么会与你谈话呢? 要是我,准备自己睡在百尺高楼上,让你睡在地上,岂止上下床之间呢?”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无大志,只顾家业田产; 也用以指置田归隐。

【典形】 乱世求田、求舍问田、求田、求田问舍、问舍、问舍求田、问田、问田舍、笑求田、元龙不求田、求田计。

【示例】

〔乱世求田〕 明·高启《客舍寒食次周著作》:“乱世求田虽自笑,少年当路竟谁攀?”

〔求舍问田〕 宋·陈师道《答颜生见寄》:“求舍问田真得计,临流据石有余清。”

〔求田〕 宋·王安石《平甫如通州寄之》:“平世自无忧国士,求田应不忤陈登。”

〔求田问舍〕 宋·辛弃疾 《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问舍〕 南朝梁·高爽《往晋陵联句》:“问舍且求田,音乱无可择。”

〔问舍求田〕 清·黄鷟来《岁暮杂感》之四:“雄谈扪虱人偏远,问舍求田道亦穷。”

〔问田〕 清·唐孙华《次韵答王随庵》:“巧输司马难从宦,才避元龙合问田。”

〔笑求田〕 宋·曾巩《赠张伯常之郢见过》:“志大肯悲同抱璞,识高宁许笑求田。”


【词语求田问舍】  成语:求田问舍汉语词典:求田问舍

猜你喜欢

  • 渭川猎

    源见“非熊兆”。谓帝王访求辅政人才。唐李白《赠钱徵君少阳》诗:“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词语渭川猎】   汉语大词典:渭川猎

  • 直上青云

    源见“青云自致”。比喻官运亨通,直登高位。唐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见“青云直上”。唐·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

  • 溱洧之讥

    《诗.郑风.溱洧》:“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序》:“《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后因以“溱洧之讥”指淫

  • 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以指祖国。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你们都是中

  • 隋堤

    康熙刊本《扬州府志.古迹》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穀水、洛水入淮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淮河;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渠广四十步。沿通济渠、邗沟岸筑御道,道旁种植杨柳,后人谓

  • 三千牍

    《史记.滑稽列传》:“朔(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宋苏

  • 青乌术

    源见“青乌”。指堪舆术。清昭梿《啸亭杂录.窦东皋》:“又素善青乌术,以诸城县应出二辅臣。”【词语青乌术】   汉语大词典:青乌术

  • 汗青头白

    唐刘知幾《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汗青,古人记事于竹简,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而干,以便书写与保存。后以“汗青头白”指著书惨淡,书成人老。明

  • 念兹在兹

    《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孔传:“兹,此;释,废也。念兹人,在此功;废此人,在此罪。言不可诬。”后因以“念兹在兹”谓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晋 陶渊明《命子》诗

  • 武安君

    武安是战国时邑名,在今河南省涉县东北。战国时赵将李牧、秦将白起和苏秦都曾封为“武安君”。《史记.李牧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楚,封李牧为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