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染丝之叹

染丝之叹

墨子.所染》:“(墨子)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子见到染丝为什么感伤呢?这是因为他从“染丝”,联想世间事理产生了深刻的感触。丝本是洁白无瑕的,一旦放入青色的染液中,它就成为青色;放入黄色的染液中,它就成为黄色;染液不同,色泽各异。这也和客观环境对人或事物的影响薰陶一样,本来的天真纯朴会随着不同的影响而失去其本性,变成由这些各不同的条件所决定的各不相同的特征。丝既可苍可黄,物也可此可彼,人也可优可劣,事也可成可败。这就是墨悲染丝的缘由了。

后因以“染丝之叹”比喻没有原则性的人,每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立场;或比喻人极易接受坏的影响。用“苍黄”比喻事态的极大变化。

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反覆。泪翟子(墨翟)之悲,恸朱公之哭(杨朱,见“泣歧”)。”

宋.无名氏《九张机》词六:“春衣,素丝染就已堪悲。”


【词语染丝之叹】  成语:染丝之叹汉语词典:染丝之叹

猜你喜欢

  • 呴湿濡沫

    源见“相濡以沫”。谓同处困境,互相救助。清钱谦益《祭姚母文夫人》:“镞砺道义,切磨文章,呴湿濡沫,蛩巨扶将。”又《赵景之宫允六十寿序》:“余于赵氏祖子孙三世矣……菀枯盈虚,呴湿濡沫,未尝不相共也。”并

  • 十裂

    《晋书.何曾传》:“然性豪奢,务在华侈。帷怅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何曾食蒸饼须坼裂成十字纹方吃。后称炊饼熟透出现十字纹为“十裂

  • 金门避世

    同“金门大隐”。清归庄《用来韵酬榕庵》:“江左才名称伯仲,金门避世意悠然。”

  • 池塘梦句

    同“池塘丽句”。宋梅尧臣《依韵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喜还朝》:“池塘梦句君能得,咳唾成珠我未闲。”

  • 殿自鸣钟

    传说三国魏时殿前钟无故自鸣,张华以为蜀铜山崩的感应。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十七引《异苑》:“魏时,殿前钟大鸣,震骇者众。张华曰:‘此蜀山毁,故钟应之。’蜀都寻上事,皆如华言。”又卷一百八引《异苑》:

  • 异军突起

    此典指秦末东阳(治所今江苏盱眙〔xūyí虚一〕县东南)青年聚集几千人起军,标新立异,头包青布,突然成为一股新生力量。后比喻新生事物或新生力量的突然出现。秦末,各地起义,反抗秦朝。陈婴这个人,原是东阳县

  • 商瞿有庆迟

    《孔子家语》卷十《七十二弟子解》:“梁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孔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吾

  •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古代熟语,意谓事物不可能长盛不衰。语出元.杨文奎《儿子团圆》楔子:“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水浒全传》四四回:“石秀是个精细的人,看在肚里便省得了,自心中忖道:‘常言人无千

  • 哀感顽艳

    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顽:愚钝。艳:慧美。本指歌童唱的歌,词旨凄恻,使各式各样的人都受感动。后转为评述艳丽的抒情文学的用语。主谓 悲痛的情调使顽

  • 郑生为韩

    《史记.河渠书》:“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