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枭首

枭首

枭(xiāo消)首:古代酷刑之一,砍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示众。此典指秦始皇的母亲——皇太后,宠幸假宦官嫪毐(lào ǎi涝矮),嫪毐叛乱,被秦始皇发令捕捉,砍头悬挂示众。后以此典比喻极刑处死。嫪毐(?——前238年),战国末年由吕不韦献给皇太后的假宦官,因得皇太后宠信,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人,家僮数千人。秦王政(即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封为长信侯,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和河西、太原两郡为封地。次年,秦王政举行冠礼,准备亲政,嫪毐起兵叛乱,秦王政当即通令全国:有活捉嫪毐的,赏钱百万;杀死他的,赏钱五十万。嫪毐等人全部捉到。卫尉(官廷卫队长官)竭、内史(管京城政事的长官)肆、佐弋(yì一,管皇帝射猎的副长官)竭、中大夫令(中大夫的主管官)齐等二十人都被砍头,车裂肢解示众,灭了他们的家族。此典又简作“枭”。

【出典】: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27页:“即令国中:有生得(活捉)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酷刑,人肢体分绑在几辆车上,撕裂而死)以徇(xùn殉,示众),灭其宗。”

【例句】:

汉·崔寔《政论》:“昔高祖令萧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 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部·枭首》:“昔黄帝斩蚩尤悬首军门,此枭首之起也。”


悬首于木谓之 “枭 ( xiāo) 首”。

“首”谓 “首级”( 头) 。 “枭”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是 “枭首”呢?

“枭”,传说是一种食母的恶鸟,忘恩负义之辈,故 “枭雄”即指强悍、凶残之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人皆枭首。”裴骃集解: “县 ( 悬) 首于木上曰枭。”杀了坏人以后,将其头挂在木上示众,这就叫做 “枭首”。

“枭”为古代极刑之一。汉高祖刘邦曾命丞相萧何制定了 “九章之律”,有灭三族的刑罚。其中有这样五刑: 脸上刺字,削掉鼻子,砍断脚筋,割断舌头,悬首于木。最后一刑便是 “枭首”。

枭,《说文·木部》: “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 ( zhé) 之。”段注: “《五经文字》曰: ‘从鸟,在木上。’隶省作枭。然则 《说文》本作枭甚明。今各本云: ‘从鸟,头在木上。’而改篆作枭,非也。此篆不入鸟部,而入木部者,重磔之于木也。”

“磔”,分尸之刑。

依此说,“枭”原本作 “”,因篆字变为隶书而作 “枭”,所以在此情况之后, “各本”字书皆认为此字形义为 “鸟头在木上”,《说文》也就将此字收入木部而不入鸟部 ( 重磔于木) 。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悬首于木”为什么叫做 “枭首”了。人首悬于木犹枭之首 “在木上”一样。这里有个心理暗示是: 罪犯如枭一般可恨、可恶,应去其首并悬挂于木示众。

同字段玉裁注: “如淳曰: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

传说还有一种食父的恶兽叫 “破镜”,故有 “枭破镜”一语以喻忘恩负义。黄帝曾 “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将他们作为祭祀品而灭绝其类 ( 说详 《汉书·郊祀志》注引孟康说) 。


【词语枭首】   汉语词典:枭首

猜你喜欢

  • 笑盐

    源见“咏絮”。谓长者与子侄辈吟咏唱和以相笑乐。宋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因吟病中示之》之十二:“学业荒呻毕,欢悰隔笑盐。”【词语笑盐】   汉语大词典:笑盐

  • 散花人

    源见“天女散花”。指散花天女。借指尼姑。唐吴融《还俗尼本是歌妓》诗:“三峡却为行雨客,九天曾是散花人。”【词语散花人】   汉语大词典:散花人

  • 衔须伏剑

    汉温序坚贞不屈,衔须伏剑而死的故事。《后汉书.温序传》:“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宇等复晓譬之

  • 单豹、张毅养

    《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田开谓周成公曰:‘鲁有单豹者,巖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悬簿,无不走也(注:走,

  • 王濬悬刀

    源见“三刀梦”。喻仕途显达。唐李瀚《蒙求》:“王濬悬刀,丁固生松。”

  • 羽窟幽黄能

    《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熊,音雄,亦作能,如字,一音奴来反。三足鳖也。解者云,兽非入水之物,故是鳖也。一曰,既为神,何妨是兽。”尧时

  • 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醒世恒言》卷35:“大丈夫做事,~。”【词语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成语:一言已出,驷马难追汉语大词典: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奠生刍

    源见“生刍致祭”。指祭奠。明李东阳《闻彭侍讲敷五丧已过直沽追吊不及悼之以诗》:“欲奠生刍竟不成,匆匆一哭便长行。”

  • 杵臼交

    《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聊斋志异.成仙》:“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订为杵臼交。而

  • 一事不知深为耻

    一件事不知道就深以为耻。形容治学严以律己。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明,齐时拜为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梁武帝以礼聘之不出。朝廷每遇有疑难之事,便派人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