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