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北海醪

    同“北海尊”。金麻革《上云内帅贾君》诗:“屡下陈蕃榻,谁空北海醪?”

  • 簪盍

    同“盍簪”。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天高气肃,秋色平分,簪盍良朋,把酒论文。”【词语簪盍】   汉语大词典:簪盍

  • 交梨火枣

    即交梨与火枣,道教称神仙所食的两种果品,即仙果。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词语交梨火枣】  成语:交梨火枣汉语大词典:交梨火枣

  • 延颈企踵

    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汉 扬雄《剧秦美新》:“海外遐方,信延颈企踵,回面内向,喁喁如也。”宋 苏轼《杭州上执政书》:“日与吏民延颈企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亦作“延颈

  • 成瑨坐啸

    源见“啸诺”。指主管官推诿政事,贪图清闲。坐啸,闲坐打口哨。唐李瀚《蒙求》:“宗资主诺,成瑨坐啸。”

  • 一字褒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文选》卷四五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春秋》笔法以一字寓褒贬。后以“一字

  • 廉远堂高

    喻帝王的尊严。《汉书.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无)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级:等。廉:堂的边角。意谓天子位在臣民之

  • 松椿

    源见“椿年”。松、椿皆长寿之木,因以喻高寿。唐贾岛《灵淮上人院》诗:“掩扉当太白,腊数等松椿。”【词语松椿】   汉语大词典:松椿

  • 鱼传尺素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鱼传尺素”为寄信之典。宋秦观《踏莎行》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主谓 尺素,

  • 蹻跖

    庄蹻与盗跖。历来被诬为古之大盗,故旧以“蹻跖”比喻盗贼,实为古代奴隶起义领袖。《宋书.顾恺之传》:“尔乃蹻跖横行、曾、原窘步。”曾:指孔子的学生曾参,字子舆,以孝著称。后世称为宗圣。原:即孔子的学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