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枕漱

    同“枕石漱流”。清赵执信《却望登州》诗:“故溪堪枕漱,仙路莫轻攀。”

  • 揆路

    源见“揆门相”。指宰相之位,内阁。《旧唐书.哀帝纪》:“左仆射裴枢,右仆射崔远,虽罢机衡,尚居揆路。”【词语揆路】   汉语大词典:揆路

  • 恩鱼

    源见“报恩珠”。为称颂圣德之词。唐沈佺期《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诗》:“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词语恩鱼】   汉语大词典:恩鱼

  • 燕子楼

    唐.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日盼盼,善歌舞,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燕子楼为唐时张建封所建,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又据宋

  • 八月槎

    源见“乘槎”。本指传说中八月里按期通往天河的船筏,借指如期往来的船只。唐杜甫《秋兴》诗之二:“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词语八月槎】   汉语大词典:八月槎

  • 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宁无厚颜

    刘蕡:唐昌平人。唐文宗时,宦官擅权,刘蕡深表愤恨。太和初举贤良方正,对策时,能直言极谏,考官畏惧宦官,不敢录取。下第:科举时代考试不中叫下第。登科:唐制,科举及第,由吏部复试,获中,叫登科。 旧指考

  • 盐车骐骥

    源见“骥伏盐车”。喻遭受压抑,处境困厄的贤才。明 杨柔胜《玉环记.李晟招贤》:“盐车骐骥岂终淹,十载狐裘竟凋敝。”

  • 东郭屦

    源见“东郭履”。形容处境窘迫。亦用以咏雪。清吴雯《春雪晓望》诗:“朝来南浦望,谁蹑东郭屦?”

  • 楚璧隋珍

    源见“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喻杰出的人才。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想天朝罗网收豪俊,献皇家楚璧隋珍。”并列 和氏璧和隋侯珠。比喻杰出的人材。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想天朝罗网收豪杰,献皇

  • 讲殿书帷

    《汉书.东方朔传》:“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注:弋,黑色;绨,厚缯),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