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

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不予追究。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树。其所以周朝用栗树,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便于统治。孔子知道后,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事情已经实现了,就不要再去阻止;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也就不要再追究了。

【出典】: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述宾 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痛史》13回:“~,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也作“不究既往”、“不咎既往”、“不追既往”。


对以往的过失、罪责不予追究,谓之 “既往不咎”。

“既”,已。“往”,以往、过去。

“咎”,过失、灾祸。《说文·人部》: “咎,灾也。”段注: “《小雅·伐木》传曰: ‘咎,过也。’《北山》笺云: ‘咎犹罪过也。’”罪过、过失会带来灾祸。 “咎由自取”,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易》中 “无咎”即谓无过或无灾。

那么,“不咎”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

“不咎”,就是 “不以……为咎”,即 “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罪责”。因此,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所以, “既往不咎”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

语出 《论语·八佾 ( yì)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这番话,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战战栗栗 ( 慄慄) 。”孔子是维护周礼的,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责备地说: “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既往不咎”亦可说成 “不咎既往”。


【词语既往不咎】  成语:既往不咎汉语词典:既往不咎

猜你喜欢

  • 鹓鹭班

    旧题晋.张华注《禽经》:“采寮雝雝,鸿仪鹭序。”《注》:“鹭,白鹭也,小不逾大,飞有次序,百官缙绅之象。《诗》以振比百寮,雍容喻朝美。”唐代魏征等《隋书.音乐志中》载北齐《食举乐十曲》其二:“彤庭烂景

  • 噬脐莫及

    形容办不到如同咬自己的肚脐一样,无论怎么后悔也来不及。公元前688年,楚文王领兵攻打申国途中路过邓国。邓祁侯说,这是我的外甥,把他留住而予以热情招待。邓祁侯的另外三个外甥建议乘此机会杀掉楚文王,邓祁侯

  • 戒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后以“戒门”称富贵骄人。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 射五善

    《论语.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东汉.马融注:“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古人论射,有五善之说。后因用作咏射箭的典故

  • 辨穷河豕

    同“辨鲁鱼”。谓考订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唐刘知幾《史通.补注》:“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

  • 面如傅粉,唇如涂朱

    傅:擦。朱:朱红,指红色化妆品。形容脸蛋白净,嘴唇红润。《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偶于途中望见异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歧路灯》第三回:“娄潜斋看那学生时,面如傅粉,唇如涂朱,眉目间一片聪明

  • 施朱太赤,施粉太白

    见〔敷粉太白,施朱太赤〕。【词语施朱太赤,施粉太白】  成语:施朱太赤,施粉太白

  • 同舟敌国

    指吴起对魏武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政,就是同船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后以此典比喻如果不讲德义,亲信也会叛离;又比喻旗鼓相当的对手。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坐了船。在黄河里顺流而下,船行

  • 负郭

    同“负郭田”。明周履靖《清啸七言绝》之二六:“不求负郭三千顷,惟喜移家住白云。”【词语负郭】   汉语大词典:负郭

  • 悬徐剑

    源见“季札挂剑”。悼念亡友。李光《河山四律》之三:“丘坟我已悬徐剑,湖海人犹著范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