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辞甲第

    《史记.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即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以征匈奴著闻,他曾辞谢皇帝为他营造宅第,

  • 鼓缶之情

    源见“鼓盆”。指对生死的达观情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词语鼓缶之情】  成语:鼓缶之情

  • 抉目城头

    同“抉目吴门”。古直《杂感寄楚伧一厂》诗之三:“只愁野哭荒凉夜,抉目城头怒伍胥。”

  • 肃成

    《三国志.魏文帝纪》“又使诸儒撰集经传”裴松之注引三国 魏王沈《魏书》:“帝初在东宫……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议论大义,侃侃无倦。”肃城,后亦作“肃成”。后因以“肃成”为太子讲学处之典。南朝 梁萧统《僧正

  • 野无青草

    见〔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书纸尾

    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县丞是副职,其职位虽高,但上有令长之

  • 狗盗

    源见“鸡鸣狗盗”。泛指窃贼、小偷。汉王充《论衡.论死》:“世有衣狗裘为狗盗者,人不觉知,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清刘献廷《饮杨涵斋宅次前韵》:“厮养堆黑狗盗徒,深衣缝掖列为儒。”【词语狗盗】   

  • 天放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思。《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成玄英疏:“党,偏;命,名;天,自然也。”【词语天放】   汉语大词典:天放

  • 白眉

    同“白眉良”。唐李白《泾川送族弟錞》诗:“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明陶宗仪《辍耕录.妓聪敏》:“歌伎顺时秀,姓敦氏,性资聪敏,色艺超绝,教坊之白眉也。”【词语白眉】   汉语大词典:白眉

  • 花有清香月有阴

    月照花影,花儿散发出阵阵幽香。 形容春天花月之夜的美景。语出宋.苏轼《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元.无名氏《碧桃花》一折:“兴儿,你觑波,夜静更深,风清月朗,古诗云:‘花有清香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