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