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懒残煨芋

懒残煨芋

参见:芋火


【典源】 唐·袁郊《甘泽谣》:“懒残者,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玉,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 (李) 泌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谓:‘懒残经音凄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公愈加敬谨,惟拜而已。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啖之; 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邺侯外传》亦载,文略。

【今译】 唐代懒残和尚 (即明瓒禅师),天宝初年,在衡山寺当做杂役的僧人。他每天等众僧吃完后,自己吃剩下的。由于他性情懒惰又吃残剩的,故称之为懒残。他白天干寺中的活计,夜里与群牛做伴,一点疲倦的样子也没有,已经二十年了。当时李泌在寺中读书,观察懒残的行为,说:“不是寻常人。”听他半夜诵经的声音,响彻山林,经声先是悲凄,然后喜悦,一定是位谪降的神仙。于是李泌等到半夜,悄悄前去拜见,在门前就报名行礼。懒残却又骂又唾,李泌反而更加恭敬。懒残正在牛粪火中烧芋,取出自吃。好半天,才让李泌坐下,然后将吃剩的半只芋,给李泌吃。李泌赶忙接过吃完,拜谢。懒残对李泌说:“悄悄地不要多讲话,去做十年宰相吧。”后来李泌果做了十年宰相,封为邺侯。

【释义】 后以此典指求取功名; 也用以形容与僧人来往。

【典形】 分芋、衡山芋、懒残芋、十年相、煨芋、煨芋师、问懒残、芋火、芋火对懒残、山中煨芋、煨芋头、懒残残、煨芋火。

【示例】

〔分芋〕 清·黄景仁《貂裘换酒》:“柔橹一声尖梦觉,任荒鸡,促舞三家店。分芋事,久无验。”

〔衡山芋〕 清·钱谦益《狱中杂诗》之三十:“成都桑树衡山芋,剔尽寒灯夜话迟。”

〔懒残芋〕 宋·陈与义《留别天宁永庆》:“胜事远公莲,深心懒残芋。”

〔十年相〕 宋·陆游《睡起遣怀》:“身存那用十年相,陂坏且为凶岁储。”

〔煨芋〕 宋·陆游《题慧老芋岩》:“煨芋当时话已新,如今拈出更精神。”

〔问懒残〕 清·唐孙华《煨芋》:“鹄陂豆饭堪同饱,富贵无心问懒残。”

〔芋火〕 宋·张元干《留寄黄檗山妙湛禅师》:“他年芋火谈空夜,雪屋松窗约过冬。”

〔芋火对懒残〕 宋·苏轼《次韵毛湾法曹》:“他年记此味,芋火对懒残。”


猜你喜欢

  • 医者意也

    意:会意,想象。 古代中医治病,常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辨症施治,没有定法,往往只可意会,故云。语出《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后多引作〔医者意也〕。《旧唐书.方

  • 象数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后因以“象数”指占卜。三国 魏嵇康《释难宅无

  • 平舆

    《后汉书.许劭传》:“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劭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 不撤姜食

    撤:撤除。姜:生姜。 每餐必须有生姜。 古人一种饮食习惯。语出《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一不多食。”朱熹注:“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鲁迅《准风月谈.吃教》盖仅由‘不撤姜食’一变而为吃斋,于

  • 东山芳意

    参见:东山趣

  • 细腰杵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何丈……暮入北堂中梁上,至三更竟,忽有一人,长丈余,高冠黄衣,升堂呼曰:‘细腰!’细腰应诺……及将曙,文乃下堂中,如向法呼之,问曰:‘……汝复为谁?’曰:‘我杵也。’”杵,

  • 杞天堕

    源见“杞人忧天”。形容天翻地覆的变化。清朱彝尊《杂诗》之十:“桑海讵难干,杞天亦可堕。”

  • 墙东

    《后汉书.逢萌传》:“(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注:音:kuài,平合卖买双方的价格)牛自隐。时人谓之曰:‘避世墙东王君公。’”新莽时,北海人王君公遭乱不去,隐于墙东,后以“墙东”比喻隐者的居处。唐.

  • 衔石鸟

    源见“精卫填海”。指精卫鸟,泛指海鸟。亦比喻奋斗不息的志士。唐吴融《沃焦山赋》之二:“乘槎之人,莫敢沿洄其侧;衔石之鸟,无因栖息于中。”黄人《太平洋七歌》之七:“不愿为鲲为鹏愿为衔石鸟,填平沧瀛成大道

  • 桔柣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子元以车六百乘代郑,入于桔柣之门。”晋.杜预注:“桔柣,郑远郊之门也。”柣,音dié。春秋时,郑国郊外有桔柣门。历史记载,公元前666年楚大军曾兵临此门。后遂用为郑地代称。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