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

只有一个虚名,指名声虽好,无实际内容。李元忠(486-545年),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以忠孝仁恕盛称于世。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带)刺史,当时正值灾荒,百姓无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请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等到秋收之后再补偿所用的粮食。但朝廷只允许他用一万石粮食赈灾。元忠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过一升、一斗。只落了个赈济灾民的好名声,根本解决不了实情。于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赈灾之事完成后,才上表陈述这件事,朝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嘉奖了他。

【出典】:

北齐书·李元忠传》卷22,314页:“……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5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清·刘鹗《老残游记》7回:“此人十四五岁时,在嵩山少林寺学举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


述宾 空有其名,没有实际内容或真实本领。语出《北齐书·李元忠传》:“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老残游记》7回:“学了些时,觉得~,无甚出奇致胜处。”△贬义。多用于学识、本领方面。→有名无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也作“徒负虚名”、“徒拥虚名”、“徒有其名”。


【词语徒有虚名】  成语:徒有虚名汉语词典: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 伯乐

    源见“伯乐相马”。喻指有眼力,善于发现、选拔、使用出色人才者。唐韩愈《杂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词语伯乐】   汉语大词典:伯乐

  • 袴襦歌

    源见“歌五袴”。人民对地方官德政的颂歌。宋王禹偁《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诗之一:“小郡既无衣袄使,丰年兼有袴襦歌。”【词语袴襦歌】   汉语大词典:袴襦歌

  • 泰山其颓

    源见“夫子梦奠”。喻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于悼词。叶圣陶《乡里善人》:“学人文人同声哀悼,‘泰山其颓,哲人其萎’的成语,在祭文挽联哀诗中随处露脸。”主谓 本为孔子自喻,把自己的死比作泰山崩塌。后比喻有

  • 郤诜荣

    同“郤诜丹桂”。唐张道符《和主司王起》:“更许下才听《白雪》,一枝今过郤诜荣。”【词语郤诜荣】   汉语大词典:郤诜荣

  • 骑虎

    源见“文箫”。借指游仙而去。白炎《游仙》诗之二:“五铢嫌窄六铢宽,骑虎分明似彩鸾。”【词语骑虎】   汉语大词典:骑虎

  • 濯缨濯足

    水清洗冠带,水浊便洗足。比喻善恶尊贱,都由人自取。又比喻超然于世俗之外。《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面,不举手整帽子。一作“瓜田李下”。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问;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瓜田、李下都是容易嫌疑的地方,走过时要特别谨慎。故以“瓜田李

  • 护碧纱

    源见“碧纱笼”。指对题诗的赏识和珍爱。宋孙觌《再至》诗:“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 乌骓不逝

    源见“虞歌诀别”。慨叹英雄末路,无可奈何,心情悲凉,遗恨无穷。元白朴《秋色横空.赋虞美人草》曲:“当时夜闻楚歌,叹乌骓不逝,恨满山河。”

  • 广武叹

    《晋书.阮籍传》:“籍曾登广武(秦郡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由广武涧把广武城隔为东西两城,东广武为楚王城,西广武为汉王城),观楚汉交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秦末,楚汉两军曾隔广武涧而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