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

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鉴,“喝”始于道一。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名征。”袁鹰《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


偏正 棒喝,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常一棒击下,或以喝斥令答问。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师问洛浦:‘从上来,一人引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浦便喝,师乃打。”△描写人际关系。→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也作“当头一击”、“当头一棒”。


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常不问情由,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五灯会元·黄檗(bò)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姓马,时称马祖。有一次,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使其醒悟。后来,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蒙他大喝一声,让我觉醒,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而他这一声大喝,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两眼发黑。”

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他俗姓荆,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义玄出家后,精研佛教律学,博通经论,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就点化他说:“你到这里已有多时,为什么不去问话?”义玄问:“问什么呢?”睦州说:“你就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话还没有说完,黄檗抬手就打。义玄回来后,睦州问:“你去问话怎么样?”义玄说:“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睦州就说:“你再去问。”义玄又去问,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搞不明白,就去拜见大愚禅师,经大愚禅师指点,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

此后,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


【词语当头棒喝】  成语:当头棒喝汉语词典:当头棒喝

猜你喜欢

  • 挥手归鸿

    同“挥弦目送”。明张煌言《闲居》诗:“挥手归鸿望已乖,风尘依旧两芒鞋。”【词语挥手归鸿】   汉语大词典:挥手归鸿

  • 运斧般门

    犹言班门弄斧。元 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套曲:“向管中窥豹那知外,坐井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见“班门弄斧”。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向管中窥豹那知外,坐井底观天又出来,~志何大

  • 东壁明

    源见“东壁图书”。比喻文治兴盛。唐陆龟蒙《杂讽》诗之五:“安得东壁明,洪洪用坟史。”

  • 罢亥市

    《晋书.羊祜传》:“帝……以祜为都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年。……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

  • 攀青桂

    同“攀丹桂”。唐杜牧《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诗:“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氲。”

  • 禽填海

    同“精卫填海”。唐杜甫《寄岳州贾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诗:“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严复《哭林晚翠》诗:“每欲禽填海,深怜虱处裈。”

  • 檀公肉

    《南史.陶潜传》载:晋 陶渊明晚年贫病交加,冻馁偃卧,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陶麾而去之,表示耿介不苟取的高尚品德。后用为称颂陶渊明之典。元 杨维祯《题陶渊明漉酒图》诗:“义熙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见天

  • 鸣岐

    源见“岐山鸣凤”。指皇朝运兴的瑞应。《隋书.许善心传》:“丹乌流火,白雉从凤。栖阿德劭,鸣岐祚隆。”【词语鸣岐】   汉语大词典:鸣岐

  • 鸣琴卧治

    同“鸣琴化治”。明徐渭《送周县公量判南康府》诗:“鸣琴卧治正相安,忽作监侯水国弹。”

  • 丹山凤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