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

对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亦作“宠辱无惊”。出自唐卢承庆事迹。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涿(今河北涿州)人。贞观年间历任秦州参军、考功员外郎、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高宗永徽时,曾坐事贬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又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任宰相。他曾负责百官政绩的考核。有一人因漕船沉没,被承庆判以“失所载,考中下”,其人丝毫没有愠色。于是承庆又改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其人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承庆为此十分欣赏此人,便定其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出典】:

新唐书》卷106《卢承庆传》4048页:“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例句】:

明·佚名《杨家府演义》48回:“吾辈持戟负戈,吃惊受恐,有甚好处。倒不如此辈,宠辱不惊,理乱不闻。”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主谓 受宠受辱都无所谓。将得失置于度外。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知道了这点,咱就该知足,就该心如止水,~。”△用于态度方面。→置之度外不求闻达 ↔患得患失 宠辱叵隙。也作“宠辱无惊”。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原作宠辱若惊,意指人患得患失,故无论受宠受辱,都不免惊恐。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老子说,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什么叫作爱虚荣以至于惊恐;虚荣本来就卑下,可是人们得到它,为之惊喜;失掉它,为之惊惧,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

【出典】:

《老子》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例句】: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猜你喜欢

  • 嵇康闲

    《文选》卷二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幽愤诗》:“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纷,只搅予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

  • 琴高跨赤鱼

    同“琴高乘鲤”。明徐渭《琴高图》诗:“乍闻弄玉骑青凤,又见琴高跨赤鱼。”

  • 孙弘被

    同“公孙布被”。明陈子龙《赠钱牧斋少宗伯》诗:“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 季虎

    源见“贾氏三虎”。喻指有名气的兄弟中最幼、最优秀者。唐黄滔《投翰长赵侍郎》诗:“贾氏许频趋季虎,荀家因敢谒头龙。”【词语季虎】   汉语大词典:季虎

  • 相如驷马归

    源见“题桥柱”。谓荣显归来。唐戴叔伦《吊畅当》诗:“徒闻子敬遗琴在,不见相如驷马归。”按,此诗用以哀悼亡友。

  • 南郭子綦

    《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成玄英疏:“楚昭王之庶弟,楚庄王之司马

  • 孝绪凿垣

    参见:凿垣

  •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指外出。坐:指在家。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意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名换姓。 表示办事堂堂正正,敢于负责。语出元.无名氏《争报恩》一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宋江哥哥手下第十二个头领,金

  • 子云阁

    源见“扬雄投阁”。指天禄阁。亦借指文士苦读于藏书之楼。南朝 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既笑沮 溺苦,又哂子云阁。”南朝 梁萧纲《君子行》:“君子怀琬琰,不使涅尘淄。从容子云阁

  • 出塞琵琶

    同“昭君出塞”。金吴激《风流子》词:“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