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车蒲轮

安车蒲轮

安车:古代用一匹马拉的小车,车上人可以安坐。蒲轮:用蒲草包裹的车轮。汉代皇帝在征召年高的贤者(如汉武帝对待枚乘、鲁申公等人)入朝时,就派出安车蒲轮接送,以使马车平稳缓驶而不颠簸震动,表示朝廷对老者的关怀与礼敬。后以此为典,称颂被朝廷礼聘的年高德劭的贤士。

【出典】:

汉书》卷6《武帝纪》157页:“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汉书》卷51,《枚乘传》2365页:“武帝自为太子闻(枚)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汉书》卷88,《儒林传》3608页:“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

【例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 北朝周·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之11:“爰静鱼争乐,依人鸟入怀;仲春征隐士,蒲轮上计偕。” 唐·王维《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公吏奉纁祖,安车去茅茨。” 唐·戎昱《赠韦况徵君》:“回看药灶封题密,强入蒲轮行步迟。” 唐·窦群《中牟县经鲁公庙》:“还将文字如颜色,暂下蒲车为鲁公。” 唐·李咸用《悼范摅处士》:“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唐·汪遵《招隐》:“早携书剑离岩谷,莫待蒲轮辗白云。” 唐·罗邺《费拾遗书堂》:“自怜苇带同巢许,不驾蒲轮佐禹汤。” 宋·王之道《千秋岁·彦时教授兄生日》:“从此去,蒲轮入佐中兴主。” 宋·张孝祥《沈该落职制》:“其镌秘殿之华,俾即安车之佚。” 宋·刘克庄《朝中措·元质侍郎生日》:“虽老不扶灵寿,有时更上蒲轮。” 金·元好问《贾漕东城中隐堂》:“明年恰入非熊运,共看青蒲裹画轮。”


并列 安车,驾一马坐乘之小车;蒲轮,以蒲包轮。比喻敬老尊贤。《汉书·武帝纪》:“遣使者~,束帛加璧,征鲁申生。”△褒义。用于描写求贤。也作“安车软轮”。


【典源】《汉书·武帝纪》:“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汉书·儒林传》:“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汉书·枚乘传》:“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今译】 安车是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小车。蒲轮是用蒲草包裹的车轮。汉代在征聘年高的贤者时,用安车以蒲裹轮迎接,以使车子平稳不震动,表示礼敬。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年高德劭,将被朝廷征聘。

【典形】 安车、安车召、蒲轮、蒲轩、青蒲裹画轮、软轮、软轮车、门巷蒲轮、蒲轮诏。

【示例】

〔安车〕 宋· 张孝祥 《沈该落职制》:“其镌秘殿之华,俾即安车之佚。”

〔安车召〕 唐·李商隐《灵仙阁晚眺》:“想就安车召,宁期负矢还。”

〔蒲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

〔蒲轩〕 唐·顾云 《题致仕武宾客》:“遥飞鹤版,亲授蒲轩。”

〔青蒲裹画轮〕 金·元好问《贾漕东城中隐堂》:“明年恰入非熊运,共看青蒲裹画轮。”

〔软轮〕 唐·罗隐《第五将军于余杭》:“却恐武皇还望祀,软轮征入问玄虚。”

〔软轮车〕 唐·王维《赠东岳焦炼师》:“频蒙露版诏,时降软轮车。”


【词语安车蒲轮】  成语:安车蒲轮汉语词典:安车蒲轮

猜你喜欢

  • 一斛槟榔

    同“一斛贮槟榔”。宋陆游《蔬食》诗:“人生饥饱初何校,一斛槟榔笑汝痴。”

  • 钻故纸

    借指一味钻在古书堆里。清钱谦益《读史》诗: “班史才繙又短长, 闲钻故纸费商量。 死人岂必无生术,今病何曾乏古方。” ●《景德传灯录·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古灵神赞禅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

  • 笑躄

    躄( ㄅㄧˋ bì 闭):跛足。战国时赵平原君将一个见了跛足者而大笑的美人斩首的故事。平原君家中有一位美人,在楼上看见民家的跛足者而大笑。跛者要求平原君将她斩首。平原君笑着答应却并不实行。后来,门

  • 琴瑟不调

    源见“琴瑟”。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和谐。比喻夫妻不和。唐赵璘《因话录.宫》:“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见“琴瑟失调”。《汉书·董仲书传》:“譬之~,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词语琴瑟不调

  • 荆轲歌易水

    指荆轲(Kē科)在易水(今河北省西部,水源出易县境)边慷慨高歌。后以此典比喻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之气概;或比喻士人别离的悲凉场面。荆轲(?——前227年),字公叔,战国末卫国(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 醉酒高阳

    源见“山公醉酒”。指纵饮醉酒。明王逢《忆旧游》诗之一:“醉酒高阳里,题诗左氏庄。”

  • 胸号五车

    源见“五车书”。形容学识丰富。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供覆盖之用,虽多亦奚以为?”

  • 三倒

    《世说新语.赏誉》:“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梁.刘孝标注引《玠别传》:“玠少有名理,善通《老》、《庄》。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

  • 解铃须用系铃人

    同“解铃还须系铃人”。明 王錂《春芜记.忤奸》:“常言道:解铃须用系铃人。当初是他两个说他进去,如今依先要这两个说他出来。”见“解铃还是系铃人”。明·王錂《春芜记·忤奸》:“常言道:~。当初是他两个说

  • 异口同声

    亦作“异口同音”。大家的说法都相一致。《宋书.庾炳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主谓 很多人说出同样的话。形容意见相同。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众蒙古王爷~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