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孺子牛

孺子牛

左传.哀公六年》:“冬十月(公元前四八九年冬天,此时正是齐晏孺子元年冬。齐景公少子荼于公元前四九〇年秋被高昭子、国惠子承景公遗命先立为国君,群公子相继外逃避难。)丁卯(二十四日),立之(公元前四八九年六月,鲍牧、田乞杀高昭子、国惠子。八月田乞自鲁召回公子阳生,十月,立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将盟(指将与诸大夫盟会而宣布立君之事),鲍子(即鲍牧)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差车,管车的官;点是鲍牧手下的臣子)曰:‘此谁之命也(鲍子已醉,故他的手下人向陈子提出质问)?’陈子(陈僖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虚构以欺人。因见鲍子醉,故假说,以压制鲍点的责难,达到成事的目的。)鲍子,曰:‘子之命也!’鲍子曰:‘女(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按:齐景公爱荼母,又爱荼,曾自己当作牛,口衔绳索,令荼骑着玩耍。孺子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掉下来,绳子把景公的牙齿折断了。)而背之也?’”

春秋时,齐景公死后,少子荼先被立为国君。后鲍牧、田乞杀死拥立荼的大臣,田乞又立齐悼公为君。鲍牧与齐悼公(阳生)本有隙,因为立阳生的事田乞等没有和他商议,陈僖子又假托他的名义,引起他的反感。故不同意立悼公。于是,他便提出齐景公爱少子的事加以回驳,意思是说这样做违背了先君之命。

“孺子牛”原指齐景公,意在表现对幼子的宠爱。近世常以此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偏正 孺子,小孩,儿童,泛指人民群众。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语出《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鲁迅《集外集·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褒义。多用于描写无私奉献。


孺子牛”借喻甘为人民大众效劳的人。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集外集· 〈自嘲〉诗》)

春秋时期,齐景公甚为疼爱儿子荼,有次爬在地上当牛让儿子牵着玩,结果儿子不小心跌倒了,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也拉折了。《左传·哀公六年》: “女 ( 汝、你) 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手?”杜注: “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

后世 “孺子牛”一语便流传下来。

为什么称 “孺子”呢?

孺子”,指未成年的幼儿,如言 “妇孺”,即指妇女、儿童。《说文·子部》: “孺,乳子也。”段注: “以迭韵为训。凡幼者曰孺子,此其义也。”

因此,“孺子牛”即言为小孩当牛,借喻为甘心情愿为他人效劳之意。

至于墓碑上 “老孺人”所指,则为旧时对已故妇人的尊称,而非 “乳子”、儿童之义。《礼记·曲礼下》: “天子之妃曰后 ( 皇后) ,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明清时七品 “芝麻官”之母或妻封号为 “孺子”,后则通用为妇人之尊称。


【词语孺子牛】  成语:孺子牛汉语词典:孺子牛

猜你喜欢

  • 阿奴碌碌

    《世说新语.识鉴》:“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渡)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

  • 覆车之鉴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隗嚣凭陇而亡,公孙述据蜀而灭,此皆前世覆车之鉴。”鉴,镜子,引申为教训。后以“覆车之鉴”比喻失败的教训。亦作“覆车之戒”。北齐.魏收《魏书.阳尼传》:“覆车

  • 瓠落无用

    源见“魏王瓠”。谓大而无用或谓人才不得其用。金刘从益《三弟手植瓢材且有诗予亦戏作》:“早知瓠落终无用,只合江湖养不才。”

  • 管仲与鲍叔

    源见“管鲍交”。借指彼此知心、友谊深厚的朋友。唐高適《赠任华》诗:“君不见管仲与鲍叔,至今留名名不移。”

  • 燕山

    源见“黄金台”。借指重价招贤的燕昭王。唐贾至《燕歌行》:“昔时燕山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词语燕山】   汉语大词典:燕山

  • 三鳣集

    《后汉书.杨震传》载:东汉杨震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公之兆。后果位至太尉。后因以为登公卿高位的吉兆。宋司马光《赠太师文公挽辞》诗:“庭有三鳣集

  • 由基手

    源见“百步穿杨”。指高超的射术。清曹尔堪《满江红.既庭见示小影》词:“伯乐相,由基手,问老宿,能兼否?”

  • 羲阳

    同“羲和”。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二一:“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晋陆云《答兄平原诗》:“羲阳趣驾,炎华电征。”【词语羲阳】   汉语大词典:羲阳

  • 十瓮齑

    源见“黄齑三百瓮”。喻指文士的清贫生活。宋张孝祥《张钦夫送笋脯》诗:“书生长有十瓮齑,却笑虎头骨相痴。”虎头,指晋顾恺之,小字虎头。

  • 食前方丈

    《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赵岐注:“极五味之馔食列于前,方一丈。”后用为生活奢侈之典。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