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得心应手。形容运用自如。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兴哥,阿鹊在向你报喜呢,你到了窑上一定遂心应手的。”见“得心应手”。碧野《没有花的春天》8章:“兴哥,阿鹊在向你报喜呢,你到了窑上一定~的。”【
参见:寿光先生
源见“隋珠弹雀”。又汉扬雄《太玄.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范望注:“飞肉,飞禽。”王涯注:“如以珠弹雀,所得不复其所亡也。”后以“明珠弹雀”谓得不偿失或使用不当。《
源见“汉官仪”。指传统旧制。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南朝 宋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唐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之二:“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词语司隶章】 汉
同“山阴舟”。明高启《雪海为杨孟载题》诗:“鲸波无穷只飞渡,此夜不要山阴船。”
同“花县”。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词:“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词语花满县】 汉语大词典:花满县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容止》载:“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晋河东闻喜人裴楷,字叔则。仪表俊秀,脱去帽子,粗服乱头,也很漂亮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折中。庸:平常。道:主张、学说。“中庸之道”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后因以“中庸之道”作为调和折中的典故。明.归有光《亡友方思曾墓表》:
源见“乞墦”。谓无耻乞求利益。宋陈亮《谢梁侍郎启》:“孰为龙断之登,羞作墦间之乞。”
《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钱熙祚校注:“粹,原作狐;依《意林》引此文改。《意林》皮作‘腋’。”后因以“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儿女英雄传》三回:“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