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鲸音

    源见“蒲牢”。指洪亮的钟声。元宋褧《鄱阳萧性渊能鼓琴琴号霜钟是其曾大父宋南渡时所畜者其家上世善琴云》诗之二:“不似琵琶不似筝,鲸音历历似秋清。”按,琴号霜钟,故以鲸音喻琴音。明张经《烟寺晚钟》诗:“鲸

  • 九畹花

    源见“九畹”。指兰花。清陈维崧《采桑子.题兰花小册》词:“只有章华,沦落天涯,忍着灵均九畹花”。【词语九畹花】   汉语大词典:九畹花

  • 钟鼎

    同“钟鸣鼎食”。清冯桂芬《吴氏祭田记》:“晚近士大夫身都富贵,具钟鼎之养。”【词语钟鼎】   汉语大词典:钟鼎

  • 垂棘

    春秋晋国地名,以产美玉闻名。《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代虢。”屈产:晋国地名,产名马。乘:这里指马。虞、虢( ㄍㄨㄛˊ guó 国):春秋时二小国。在今山西省平

  • 二疏辞汉

    同“二疏还乡”。前蜀杜光庭《怀古今》诗:“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

  • 锻铁

    同“锻柳”。唐白居易《咏慵》:“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词语锻铁】   汉语大词典:锻铁

  • 支许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遂以指僧人和文士的交谊。唐

  • 凤兆

    源见“凤凰于飞”。谓占卜佳偶的吉兆。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鸾歌不重闻,凤兆从兹卜。韦门女清贵,裴氏甥贤淑。”【词语凤兆】   汉语大词典:凤兆

  • 尽欢

    源见“菽水承欢”。谓孝养父母尊长。南朝 齐王俭《褚渊碑文》:“尽欢朝夕,人无闲言。”【词语尽欢】   汉语大词典:尽欢

  • 掷鹊

    北齐.刘昼《刘子.辩施》:“崑山之下,以玉抵乌;彭蠡之滨,以鱼食犬。而人不爱者,非性轻财,所丰故也。”“掷鹊”,本谓以玉石投乌,大材小用。后因用为不为世所重用的典故。唐.李咸用《送人》诗:“荆山有玉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