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咄咄书空

咄咄书空

源见“殷浩书空”。形容失意、懊恨之态。宋王楙野客丛书.殷浩失望》:“浩之出,不惟一事无立,而丧师辱国,殆有甚焉。朝野于是大失所望,削爵贬窜,固其宜也,而咄咄书空,不能自遣。”章炳麟《梁园客》诗自注:“〔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书空之感。”


偏正 形容失志而恼恨的神态。据《晋书·殷浩传》载:“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经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章炳麟《梁园客》自注:“(梁鼎芬)既失态,有~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咄,不读作duó。△多用于失志方面。


【典源】《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duo) 咄怪事’四字而已。”《晋书·殷浩传》:“ (殷)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今译】 晋代殷浩曾任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后遭人诋毁而被贬黜,流放于信安。殷浩外表并无怨言,言谈如常,每日却常用手指在空中写字,人们奇怪,便偷偷观察,原来他反复写的只是“咄咄怪事”四个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心怨愤不平,难以表述; 也用以指事物令人惊诧。

【典形】 咄咄书、咄咄书空、怪事咄咄、嗟咄咄、书咄咄、书怪、书怪事、书空、书空咄咄、书空独语、殷浩吟、殷郎咄咄、咄咄向空书、向空书咄咄、空中咄咄、咄咄自怜、咄咄书字、诧咄咄。

【示例】

〔咄咄书空〕 宋·陆游《杂咏》:“晚收咄咄书空手,却作腾腾任运人。”

〔怪事咄咄〕清·黄景仁《移树行》:“我思大风移木古所载,怪事咄咄曾废书。”

〔嗟咄咄〕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郎潜嗟咄咄,吏隐叹逡逡。”

〔书咄咄〕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书怪〕 清·唐孙华《恺功侍读用予赠夏重原韵》:“去去勿复言,咄咄休书怪。”

〔书怪事〕 宋·苏轼《杜介熙熙堂》:“咄咄何曾书怪事,熙熙长觉似春台。”

〔书空〕 唐·骆宾王《畴昔篇》:“画地终难入,书空自不安。”

〔书空咄咄〕 金·元好问《镇平县斋感怀》:“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

〔殷浩吟〕 唐·张祜《送外生》:“偶作魏舒别,聊为殷浩吟。”

〔殷郎咄咄〕 明·徐渭 《蛙声》:“殷,郎咄咄书空易,汉吏期期奉诏难。”


【词语咄咄书空】  成语:咄咄书空汉语词典:咄咄书空

猜你喜欢

  • 鲍孤雁

    《司马温公诗话》:“鲍当为河南府法曹,尝忤知府薛映,因赋《孤雁》诗云:‘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厨(一作庖),为带边城信。’薛大称赏。时号鲍孤雁。”宋.司马光,以赠温国公,因称司马温公。鲍当因

  • 姑射仙姿

    源见“姑射”。喻指梅花美丽的姿质。宋陈师道《梅花七绝》之二:“姑射仙姿不畏寒,谢家风格鄙铅丹。”【典源】《庄子·逍遥游》:“藐姑射(ye)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 (chuo) 约若处子。不

  • 哭香囊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皇密令中官潜移葬之于他所。妃之初瘗(yì音义),以紫褥裹之。及移葬,肌肤已消释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中官葬毕以献,上皇置之怀袖。”此事又见《新唐书.后妃传》。元.王伯成《

  • 麻胡

    《太平广记》卷二六七引唐.张鷟《朝野佥载》:东晋后赵石勒将麻秋,胡人,性凶残,好杀人,人畏之。里有儿啼,母即恐之曰:“麻胡来!”啼即止。又唐.颜师古《隋遗录上》载:隋炀帝将游江都,命将军麻祜疏河。祜性

  • 坎蛙

    同“井蛙”。清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诗:“自哂同坎蛙,难佐北溟浪。”【词语坎蛙】   汉语大词典:坎蛙

  •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与其有为国君聚敛的臣子,不如有盗窃国库的臣子。 意谓聚敛之臣所损害的是道义,而盗窃之臣所损害的只是财物。损义较之损财为害更大。语出《礼记.大学》:“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春风吹拂中,洋洋自得地跨马飞奔,一天之内把百花似锦的长安春色浏览无余。唐制,新进士及第后,可以在京都长安骑马游观。 旧时形容读书人科举成名后的得意情态。 后也表示工作进展顺利时的喜悦之情。语出唐

  •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

  • 爱竹子猷

    源见“子猷惜此君”。借指高人雅士。宋吕胜己《临江仙.同王侯二公登裴公亭》词:“爱竹子猷参杖履,能诗侯喜同登。”

  • 建极

    《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后以“建极”谓建立中正之道。《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八年》:“自胡纮、刘德秀去位,侂胄亦厌前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