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吞舟之鱼

吞舟之鱼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吞舟之鱼”,是极言鱼大可以吞舟。后泛指庞然大物。亦用以比喻伟大的贤人。汉.贾谊《吊屈原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

“吞舟之鱼”又可用以比喻罪恶极大的人。《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纲漏吞舟之鱼。”


偏正 吞得下船只的大鱼。后比喻高大的人或物。语出《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列子·杨朱》:“~,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而吏治烝烝,不致于奸,黎民艾安。”△用时多以高大,巨大为喻,或褒(如《列子》)或贬(如《史记》),视立意如何而定。→大莫与京 ↔孤雏腐鼠


【词语吞舟之鱼】  成语:吞舟之鱼汉语词典:吞舟之鱼

猜你喜欢

  • 召公棠

    《诗.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

  • 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随侯之珠:古代传说中的宝珠。事见《搜神记》:“随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含珠以报之,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烛堂,故历世称随珠焉。”随,春秋时国名,后为楚所灭。仞( ㄖㄣˋ rèn ):古代长

  • 服气

    道家吐纳修仙之法。晋代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生。”《晋书.张忠传》:“永嘉之乱,隐于泰山,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词语服气】   汉语大词典:服气

  • 比干剖心

    指比干向商纣王进谏忠言,被商纣王剖心杀死之事。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无道,残害忠良。商纣王荒淫无道,其庶兄微子几次劝导进谏,皆不听。于是微子与大师(古代三公之一)、少师(辅导太子之官)商议,一起出走避开。商

  • 羊昙哭故知

    同“羊昙泪”。清赵翼《公相阿文成公挽诗》之一:“老成殂谢何胜感,不但羊昙哭故知。”

  • 高阳酒徒

    指郦食其(lìyìjì丽义基)自称是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喜欢喝酒之人。后以此典比喻喜欢饮酒而豪放之人。郦食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高阳人,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曾经做过里监门吏(协助里正管理治安之小

  • 蘋蘩

    《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后因以“蘋蘩”泛指祭品。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诗之二:“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蘋蘩。”《诗.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

  • 采菊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诗中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描写其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后以“采菊”喻咏隐逸生活的乐趣。唐.郎士元《赠张五諲

  • 如泥

    形容人的醉态。唐代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山公:山简,晋人,每出游置酒,大醉酩酊。明代周祈《名义考》:“今人谓醉甚曰‘如泥。’小说:南海有虫无骨,在水中则活,去水醉如一块泥

  • 七手八脚

    形容手脚之多。清代翟灏《通俗编.身体.七手八脚》:“《五灯会元》:德光上堂偈云: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逆,打成一片。”后多用来比喻人多动作纷乱。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