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

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您去管理国家,您首先抓什么?孔子说,当然是首先要“正名”了。子路说,有这样干的吗?您想的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一定要先正名呢?孔子说,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不正,说话就不理直气壮;说话理由不充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也就不会适当;刑罚不适当,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做事,一定要理由充分,对于自己说的话,切切不能有一点马虎,

【出典】: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例句】:

元·郑德辉《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并列 名,名分。名分恰当,办事说话道理就讲得通。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张平《抉择》:“杨成是市委书记,是市里的第一把手,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他,~。”△褒义。用于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面。→理直气壮 入情入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 理屈词穷


解释本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现多用来指做事的理由正当并且充分。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首先规定事物的正确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绕得太远了!正名干什么啊?”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搞清楚,说话就不理顺;说话不理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干好。因此,君子给某个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据、有理由可说,说了以后就必定能够施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当时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进行认识、概括与规范,而且由于诸侯争霸与割据,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释,也需要进行调整与规范。孔子之所以认为治理国政首先应该从“正名”入手,是因为在他心里“名实相违”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本质原因。

例句

对不正之风提出批评,这是名正言顺的事,你不必藏头露尾的。


【词语名正言顺】  成语:名正言顺汉语词典:名正言顺

猜你喜欢

  • 吹箫声断

    源见“乘鸾”。喻指意中人离去。宋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 犯上作乱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后以“犯上作乱”指冒犯或违抗尊长、君上的悖逆或叛乱行为。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矶》:“那黄得功一介武夫,还知报效;俺们倒肯犯上作乱不成?”连动 反抗长

  • 娄敬策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传》:“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

  • 梦笔生花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因以“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才思大进,著述琳琅。《元诗选》郭界《快雪斋集.赠笔工范君用》诗:

  • 石郎神

    《神弦歌.白石郎曲》:“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石郎神,即白石郎神,为六朝吴地所祀神灵之一。唐.司空曙《送流人》:“山村枫子鬼,江庙石郎神。”【词语石郎

  • 一饭报

    源见“一饭千金”。指知恩图报。清袁枚《车中杂忆古人作》诗之二:“旧雨钟离眜,成功郦食其。两人皆可负,一饭报何为?”

  •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羽毛堆积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轻的东西堆得过多,可以压断车轴。 比喻细小的东西汇集起来。可以形成巨大力量。 也比喻小毛病积累多了会产生大的祸患。语出《战国策.魏策一》:“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淮南

  • 南山雾

    源见“南山雾豹”。比喻隐居之处。南朝 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词语南山雾】   汉语大词典:南山雾

  • 骅骝捕鼠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庄子》中,以骅骝捕鼠不如狸狌,来比喻各有所长之意。后遂用为物各有用之典。唐.寒山《诗三百三首》“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此化用《庄

  •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时得到两种好处。汉代班固等撰《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可谓一举而两得者也。”《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增广穷人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