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

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您去管理国家,您首先抓什么?孔子说,当然是首先要“正名”了。子路说,有这样干的吗?您想的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一定要先正名呢?孔子说,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不正,说话就不理直气壮;说话理由不充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也就不会适当;刑罚不适当,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做事,一定要理由充分,对于自己说的话,切切不能有一点马虎,

【出典】: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例句】:

元·郑德辉《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并列 名,名分。名分恰当,办事说话道理就讲得通。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张平《抉择》:“杨成是市委书记,是市里的第一把手,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他,~。”△褒义。用于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面。→理直气壮 入情入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 理屈词穷


解释本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现多用来指做事的理由正当并且充分。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首先规定事物的正确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绕得太远了!正名干什么啊?”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搞清楚,说话就不理顺;说话不理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干好。因此,君子给某个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据、有理由可说,说了以后就必定能够施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当时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进行认识、概括与规范,而且由于诸侯争霸与割据,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释,也需要进行调整与规范。孔子之所以认为治理国政首先应该从“正名”入手,是因为在他心里“名实相违”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本质原因。

例句

对不正之风提出批评,这是名正言顺的事,你不必藏头露尾的。


【词语名正言顺】  成语:名正言顺汉语词典:名正言顺

猜你喜欢

  • 毛锥

    同“毛锥子”。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清蒋士铨《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词语毛锥】   汉语大词典:毛锥

  • 名驹千里

    同“千里驹”。清 黄鷟来《送张孝永回开封》诗:“驯雉多年推大尹,名驹千里岂常儿。”

  • 牵萝补屋

    南朝梁.陶弘景《山居赋》:“采芝萝之盘蔬,牵藤萝补岩屋。”“牵萝补屋”是描写清苦自然的隐居生活:把爬满墙的藤萝牵引到茅屋顶上,以助遮风避雨。后用为咏自然清苦的生活条件之典。唐.杜甫《佳人》诗:“侍婢卖

  • 不郎不秀

    原作不稂不莠。稂,莠,皆田间杂草。不稂不秀,原指田间无杂草,后则喻人不成材或没出息。《诗经》里有首诗说,发了芽,出了苞,皮儿坚,果实好。没有童梁,没有狗尾草。捉掉那螟虫和螣虫,蟊虫贼虫都除掉。别让它们

  • 骇鸡宝

    《战国策.楚策一》:“楚王……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得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方三尺,可得炁息水中,又通天

  • 青于蓝

    同“青出于蓝”。南朝 梁钟嵘《诗品》卷下:“德璋生于封谿,而文为雕饰,青于蓝矣。”【词语青于蓝】   汉语大词典:青于蓝

  • 传笔梦

    《南史.纪少瑜传》载:南朝 梁纪少瑜曾梦见陆倕把一束青镂管笔送给他,从此文章大进。后人因以“传笔梦”为文思精进之典。宋范仲淹《酬滕子京同年》诗:“疏懒几忘传笔梦,寂寥仍有负薪忧。”【词语传笔梦】   

  • 翻羹

    《后汉书.刘宽传》:“宽简略嗜酒……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后因以“翻羹”为待人宽厚的典故。明归有光《士

  • 谢毡

    《南史.江革传》:“补国子生,举高第。齐中书郎王融、吏部郎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行还过候革,时大寒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其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南朝齐时,诗人谢朓敬重江

  • 南北人

    同“东西南北人”。唐杜甫《谒文公上方》诗之三:“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词语南北人】   汉语大词典: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