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时一州的长官。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冶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其他 形容专横霸道者为所欲为,却严格限制别人的行为与权利。语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张贤亮《小说中国》:“过去几十年中……立法却是个别人的专利,立出来的法也是叫人民遵守的,所谓‘~’一类的东西。”△贬义。多用于处事为人方面。也作“州官放火”。


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成语,意在讥讽在上者依势胡作非为而禁止在下者正当活动的情况。

为什么说 “放火”呢?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说,有个叫田登的人当了郡守,“自讳其名”,谁要是触犯了,必遭鞭打,“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 ‘火’”。上元 ( 农历正月十五日) 放灯,人们可以到州治之地游玩观看,吏人在街市上张贴了一张榜文,写道: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忌讳田登之名,所以把 “放灯”说成 “放火”。后遂形成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语,用以表示在上者自己胡作非为而限制、苛求他人之意。


【词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汉语词典: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猜你喜欢

  • 口血未干

    口血,古代双方结盟或订立条约时,双方要喝加有牲禽类血液的酒,以示信守,称为口血。口血未干,形容结盟时喝的口血染红了嘴巴还未干,就背弃了原来的盟约诺言。公元前565年,郑国刚因晋师来伐而乞和成盟。楚国又

  • 见兔放鹰

    见“见兔呼狗”条。连动 看到兔子马上放出猎鹰追捕。比喻看准时机,立即采取行动,谋取实利。语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妙湛回:‘布大教网,漉人天鱼,不如见兔放鹰,遇獐发箭。’”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1

  • 相如返临邛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

  • 晋得楚材

    同“晋用楚材”。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十首》之四:“秦收郑渠成,晋得楚材多。”【词语晋得楚材】  成语:晋得楚材

  • 星精款阁

    源见“青藜照阁”。谓学有高人传授。清程先贞《还山春事》诗:“星精款阁惭刘向,仙侣移舟愧李膺。”

  • 旗鼓相当

    原作鼓旗相当,古代军队用旗鼓发号施令,故称两军对垒时为旗鼓相当。后用以比喻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建武三年(27年),割据甘肃的隗嚣向光武帝刘秀上书称臣,当时光武帝致力于平定关东各地,尚无余力进攻盘据

  • 鳞萃比栉

    犹鳞次栉比。夏仁虎《旧京琐记.城厢》:“前门左右旧有东西荷包巷,顾绣荷包诸肆,鳞萃比栉,朝流士女日往游观,巷外车马日甚。”见“栉比鳞次”。夏仁虎《旧京琐记·城厢》:“前门左右旧有东西荷包巷,顾绣荷包诸

  • 面从背违

    见“面从后言”。宋·魏了翁《鹤山文集》卷29《奏外寇未静,二相不咸,旷天而违时几》:“毋面从而背违也,毋阳予而阴夺也。”【词语面从背违】  成语:面从背违汉语大词典:面从背违

  • 巾帼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诸葛亮出斜谷。”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宣王:司马懿。事又见《晋书.宣帝纪》:“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

  • 巢由洗耳

    源见“许由洗耳”。称颂隐逸之士志行高洁,不近尘俗。唐李白《山人劝酒》诗:“举觞酹巢 由,洗耳何独清?”又《笑歌行》:“巢 由洗耳有何益,夷 齐饿死终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