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发聋振聩

发聋振聩

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kuì愧):天生耳聋。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例句】:

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并列 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清·严复《救亡决论》:“今者,吾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当头棒喝。也作“发蒙振滞”、“发矇振聩”、“昭聋发聩”、“振聋发聩”、“震聋发聩”。


【词语发聋振聩】  成语:发聋振聩汉语词典:发聋振聩

猜你喜欢

  • 大煞风景

    同“大杀风景”。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去年,不知怎的这位勗本华尔先生忽然合于我们国度里的绅士们的脾胃了,便拉扯了他的一点《女人论》;我也就夹七夹八地来称引了好几回,可惜都是刺,失了蔷薇,实

  • 则不得免焉

    不得:不能。免:指免于侵害。 谓不能免于祸害。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假如你常在租界的路上走,有

  • 不能赞一辞

    赞:参与 不能再添加一句话。 形容文章写得很完美。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明.张岱《与张噩仍》:“匠心笔削,真使游夏不能赞一辞。”鲁迅《致台

  • 张颢坠鹊

    参见:鹊印

  • 盛筵必散

    俗语,与“盛筵难再”义相近。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主谓 盛大的宴会也要散席的。比喻良辰美景不会永远存在,总会消失。《

  • 岂有他哉

    《孟子.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兼爱是封建社会做人的信条,除此之外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因以“岂有他哉”形

  • 只鸡絮酒

    谢承《后汉书.徐稚传》:“稚前后为州郡选举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吊。常于家预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日中暴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冢,坟;隧,墓道。冢隧,指坟墓)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

  • 马指

    源见“指鹿为马”。喻有意混淆是非。严复《和寄朝鲜金泽荣》之三:“莫更是非论马指,从今不系是虚舟。”

  • 闭门不管窗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古代熟谚。意谓事不关己,少管闲事。语出《带经堂诗话.卷二.摘瑕类》:“‘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南宋陈随隐自述其先人藏一警句,为真西山、刘漫塘所赏击者也。”元明清戏曲中多引用,“庭”作“窗”

  • 咳唾

    同“咳唾成珠”。《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大王诚赐咳唾,使得尽死,汤禹所以成大功也。”唐李白《妾薄命》诗:“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词语咳唾】   汉语大词典:咳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