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

原指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喻相识时间短,交情浅薄。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少时极聪明,记忆力十分强,据史载,应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贺家去作客,适逢袁贺开门外出,就在这时他看到袁家门内有个造车的匠人露出了半张脸。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了这个车匠,还向他打招呼,可见,应奉的记忆力是多么好。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例句】: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试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识。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见“半面之旧”。《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自姓崔名宁,与那小娘子无~。”


【典源】《后汉书·应奉列传》注引吴·谢承《后汉书》曰:“ (应)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今译】 后汉应奉聪明强记,他二十岁时,去彭城拜望袁贺。袁贺出门不在,造车匠人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离去。数十年后在路上遇见车匠,应奉仍认识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典形】 半面、半面曾记、半面之旧、门间半面人、半面相看、半面新。

【示例】

〔半面〕 唐·元稹《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半面曾记〕 宋·姜夔《解连环》:“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 半面曾记。”

〔半面之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门间半面人〕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平生天上张公子,尚记门间半面人。”


【词语半面之识】  成语:半面之识汉语词典:半面之识

猜你喜欢

  • 筐箧中物

    谓平常的事物,并不新异。《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时所在承指,数言瑞应。皓以问曜,曜答曰:‘此人家筐箧中物耳。’”皓:孙皓。偏正 箧,方形竹器;筐,小箱子。用箩筐小箱子装着泥土。比喻很平常的事物。《

  • 视肉

    谓无才能。《史记.李斯列传》:“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司马贞《索隐》,“言禽兽但知视肉而食之,庄子及苏子曰:‘人而不学,譬之视肉而食。’”又指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

  • 鼎足而三

    比喻三人才学相当而成并举之势。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四: “梁(梁鼎芬)身极短而蓄长髯,与康有为、陶森甲可谓鼎足而三矣。” 参见:○三分鼎足见“鼎足三分”。【词语鼎足而三】  成语:鼎足而三汉语大词

  • 上凌烟

    源见“凌烟阁”。言其功劳极大。宋黄庭坚《满庭芳.茶》词:“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 云边翼

    源见“雁足书”。指鸿雁,借指信使。唐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诗:“湘南客帆稀,游子寡消息。经时停尺素,望尽云边翼。”

  • 离鹤

    源见“别鹤操”。哀叹夫妻分离。唐王昌龄《行路难》诗:“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词语离鹤】   汉语大词典:离鹤

  • 鹤归故里

    同“鹤归华表”。宋刘克庄《贺新郎.癸亥九日》词:“鹤归故里空悲咤,叹原头、累累高冢,落英凋谢。”

  • 奉扬仁风

    《世说新语.言语》“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袁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曰:‘辄当奉

  • 不咎既往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谓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明史.贵州土司传.贵阳》:“令还侵地,不咎既往,已属国家宽大。”清 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此后

  • 大会垓

    源见“四面楚歌”。谓大会战。元马致远《荐福碑》三折:“正遇着东海龙王大会垓,他共我冤仇大,将这座药师佛海会,都变作赵太祖凶宅。”元无名氏《小尉迟》二折:“他曾上甚恶战场,他曾经甚大会垓,他则是劣马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