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不分皂白”。比喻是非界限分明。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述而篇四》:“此圣学极至处,亦是圣学、异端皂白沟分处。”主谓 黑白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清·王夫之《读四库全书·论语·述而篇四》:“此是
形容投力太少,无济于事。孟子说,仁战胜不仁,就象是水能战胜火一样。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就象是拿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烧起的熊熊烈火;扑灭不了,便说是水终究战胜不了火,这样的论调又助长了那些极端不仁的
源见“焦尾琴”。指被抢救下的遭劫良材。清查慎行《上少司成徐蘋村先生》诗:“鱼鬣欲腾烧后尾,琴材偏赏爨馀薪。”
《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吞舟之鱼”,是极言鱼大可以吞舟。后泛指庞然大物。亦用以比喻伟大的贤人。汉.贾谊《吊屈原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吞舟之鱼”又可用
同“压倒元白”。元王恽《蝶恋花.和曲山韵因为赠之》词:“最爱新诗情致好,篇篇直压元郎倒。”
源见“木雁”。表示中庸处世。宋程俱《葺蜗庐吴下用叶翰林见寄诗韵作》:“明知计出柏马下,正拟身全木雁间。”
意谓三十岁能够知书识礼,自立于社会;四十岁就对世事的了解不感迷惑了。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唐.韩愈《答张籍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
明代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日本古称倭奴国,故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
同“纶诰”。《宋史.礼志十四》:“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词语纶告】 汉语大词典:纶告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糜。’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