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众口铄金”。喻伤人的谗言。黄炎培《吾心》诗:“立身不管人谁挽,铄口宁愁众是非?”【词语铄口】 汉语大词典:铄口
何许:何处。 不知道是哪里人。 常用以称述来历不明的人。语出《文选.张衡〈思玄赋〉》“尉庞眉而郎潜兮”李善注引《汉武故事》:“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
同“汾河曲”。唐太宗《临洛水》诗:“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后汉书.范式传》:“式服朋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范式友张劭之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音biàn下葬),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
同“倒着接䍦”。载,通“戴”。清宋琬《岘山和吴见末》诗:“倒载接䍦须尽醉,时人莫拟汉江游。”
同“斫鼻巧”。宋黄庭坚《题王仲弓兄弟巽亭》诗:“傥无斫鼻工,聊付曲肱梦。”
此典为南宋李伯玉坚毅不阿事。李伯玉,字纯甫,号斛峰。宋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初名诚,因犯理宗潜讳改名。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第二,授观察推官、太学正兼庄文府教授、太学博士。召试馆职,累迁太府
源见“生刍致祭”。指祭奠。清蒲松龄《挽朱子青》诗:“未能束刍吊,雪涕赋《招魂》。”
源见“自郐无讥”。谓听音乐而知国政。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延陵听乐,知列国之典彝。”
见〔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连动 过,过失。原指大臣事后要考虑弥补君主的过失。后指事后要考虑弥补事情的不足或过失。语出《孝经·感应章》:“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