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 ㄐㄧˋ jì ):挽束在头顶的头发。鬟( ㄏㄨㄢˊ huán ):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高耸的发髻配着满身宫妆。 形容妇女妆饰入时。语出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
源见“揠苗助长”。喻强求速成反而把事弄坏。宋冯取洽《水调歌头.四月四日自寿》词:“窃笑旁门小法,休觅驻颜大药,揠长只伤苗。”
《论语.微子》:“楚狂授舆(楚国人陆通,字接舆,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
贯: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文:旧时货币单位。 即令有千贯家财,也不如每天有一分钱的进项。 意谓积蓄再多,也会坐吃山空,反不如经常有微薄的收入。元明时俗语。语出元.秦简夫《东堂老》一折:“
同“鄂君被”。宋刘筠《清风十韵》诗:“夕劲淮阳桂,晨凄越鄂衾。”
源见“南金东箭”。比喻优秀人才。清唐孙华《奉使出都》诗:“会稽竹箭争磨砺,京国槐花忆苦辛。”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僧涉》:“僧涉(一作沙公)者,西域人也……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苻坚)常使之咒龙,俄而龙便下钵中,天辄大雨。”后因以“钵龙”为咏高僧之典。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后因以“愤悱”谓积思求解。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
《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后以“观光”谓观览国之盛德光辉。南朝 宋鲍照《解褐谢侍郎表》:“观光幽节,闻道朝年。”引申泛指参观。鲁迅《伪自由书.王化》:“事后还要挑选瑶民代表到外埠来观光,叫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法官),三黜(罢免)。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离)父母之邦!”按“正道”办事,总免不了遭罢黜,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