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荀子认为,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他说,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上述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远近已来归服,功德极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例句】:

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


主谓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远迩来服。”△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不战而胜↔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解释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不战而胜

反义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词语兵不血刃】  成语:兵不血刃汉语词典:兵不血刃

猜你喜欢

  • 桓山之悲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

  • 君平肆

    同“成都卜肆”。宋梅尧臣《送邵梦得永康军判官》诗:“若过君平肆,究通可问焉。”清 徐?《满江红.寿禾中严质人》词:“君平肆,谁堪与?子陵钓,空延伫。”

  • 一得之见

    指韩信问计于李左车,李左车提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自谦之词。后以此典比喻一点粗浅的见解,常作自谦之词。李左车,秦末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韩信、张耳率兵击赵,李左车建议赵军主将成安君陈馀出

  • 商岩版筑

    源见“拔才岩穴”。指在傅岩服筑墙的苦役。喻贤士在野。明 孙柚《琴心记.当垆市中》:“须知他丈夫得意居金屋,也出自商岩版筑。”【词语商岩版筑】   汉语大词典:商岩版筑

  • 薪尽火传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脂。古代无蜡烛,用脂肪裹薪点燃照明,叫烛薪。全句意思为烛薪烧尽,火种却一直留传下去。这一典故原是庄子所谓的形骸有尽但精神不灭的观点。后因以“薪

  • 天丧斯文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后遂以“天丧斯文”为感叹文士命蹇的典实。唐张贲《酬袭美先见寄倒来韵》:

  • 投汨

    源见“屈原沉湘”。指忠贤含冤自沉。唐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 莱子承欢

    同“老莱娱亲”。清 虞名《指南公.举义》:“悲温生绝裾不犹,惭莱子承欢弗久。”

  • 蕉鹿幻

    同“蕉鹿梦”。廖仲恺《念奴娇》词:“梦觉沧江蕉鹿幻,惟向天南凝盼。”

  • 诎乏

    《汉书.扬雄传下》:“展民之所诎,振民之所乏。”后以“诎乏”称困乏。明海瑞《覆朱镇山尚书书》:“仍领部事,左右廊庙,大行其道有机会矣。公私诎乏,何足为念?”【词语诎乏】   汉语大词典:诎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