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

指秦末会稽(guìjī桂基,治吴县,今江苏苏州)郡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殷通对项梁说: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以此典泛指先下手取得主动以制服对方。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等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的地方都造反了,这也是天要灭亡秦朝呀。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行动的就被敌人所制服。我想要起兵,派您和桓楚为将。”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297页:“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例句】: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机械足以先发制人。”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大马扁》16回:“然则足下因太后谋杀皇上,故先发制人,就要围颐和园,先谋杀太后吗?” 巴金《沉默集·丹东的悲哀》:“时间已经急迫了,我们应该先发制人。” 曲波《林海雪原》三:“剑波没等这位警长开口,便理直气壮的来个先发制人。” 张天民《创业》:“现在的情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是不得不发,我就要先发制人。”


偏正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原指先下手,可以控制对方。后指先进攻,争取主动,打败对方。《汉书·项籍传》:“~,后发制于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8回:“他还怕那通判同他理论,却去~。”△多用于方法方面。→先声夺人 先下手为强 ↔后发制人


解释先下手取得主动权,以制服对手。

出处汉书·项籍传》:“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召唤项梁来商议大事,因为他一向认为项梁非常贤能。项梁说:“现在大江以西的地方都已经起来反秦,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如果先下手,就能取得主动权,从而制服对手,如果后下手就会被别人所制约。”殷通叹息着说:“听说先生祖上是楚国世家,大将之后,我们发动反秦大事就靠您了。”项梁说:“吴地有个奇人桓楚,逃亡在大泽之中,人们不知道他的住处,只有项羽知道。”随后项梁出去,吩咐项羽拿着剑在外面等候。安排好后,项梁进来,对殷通说:“希望您召见项羽,让他接受使命去召唤桓楚。”殷通同意后,项羽走了进来,项梁向他使了个眼色,说:“行动!”于是项羽拔剑砍下了殷通的头。殷通左右的随从非常惊慌,发生骚乱。项羽又一口气杀了百十个人,把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站起来。控制住局势后,项梁就召集自己熟悉的官吏,调集兵员,任命大将,展开了反秦的斗争。

例句

比赛一开始,我们就先发制人,夺得了主动权。


【词语先发制人】  成语:先发制人汉语词典:先发制人

猜你喜欢

  • 披裘泽畔

    源见“羊裘钓”。指严光披羊裘钓于泽中。形容高隐。清洪昇《钓台》诗:“逃却高名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

  • 敲膏吸髓

    同“敲骨吸髓”。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其取之于民间,前时不过什二,今则几至于敲膏吸髓,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词语敲膏吸髓】  成语:敲膏吸髓汉语大词典:敲膏吸髓

  • 牛侩

    源见“墙东”。指隐于市井贱业中的人。宋陆游《寓叹》诗:“人怪羊裘忘富贵,我从牛侩得贤豪。”【词语牛侩】   汉语大词典:牛侩

  • 黄鹤悲

    《汉书.西域传下.乌孙传》:“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遗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

  • 如登春台

    春台:春日登临游览之处。 好像春天登台览胜。 表示心旷神怡。语出《老子》二〇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宋.范仲淹《秋香亭赋》:“公曰:‘时哉时哉,我宾我来,缓泛迟歌,如登春台。’”述宾

  • 观国之光

    光:指国家大治而呈现的光辉景象。 原谓观察国家的盛德光辉。 后泛指参观考察一国的政教风俗等。语出《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艺文类聚》卷三二引秦嘉妻徐淑《答书》:“策名王府,观国

  • 燕雀贺厦

    同“燕雀相贺”。宋李刘《贺丞相明堂庆寿启》:“燕雀贺厦,岂惟免风雨之忧。”【典源】《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今译】准备好热水洗澡时,虮虱就相互哀吊,屋舍建

  • 而母婢也

    而:同“汝”,你。婢( ㄅㄧˋ bì ):女奴。 你的妈妈是奴婢。 古代骂人的话。语出《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鲁迅《坟.论“他妈的”》:“经史上所见骂人的话,无

  • 范蠡载西施

    源见“范蠡扁舟”。又唐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后代据此传说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偕西施泛五湖避祸远隐。明汤显祖《牡丹亭》四七出:“〔丑〕范蠡载西施。〔净〕五湖在那里?”清王昙《留侯祠

  • 渴尘

    唐卢仝《访含曦上人》诗:“三入寺,曦未来。辘轳无人井百尺,渴心归去生尘埃。”后以“渴尘”谓思友心切。明李东阳《赐藕》诗:“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与玉壶。”【词语渴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