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元规尘

元规尘

同“庾公尘”。唐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典源】 《艺文类聚》卷六引晋·郭澄之《郭子》 曰:“庾公名位渐重,足倾王公。时庾亮在石头,王公在城,忽风起扬尘,王公以扇拂之曰:‘元规尘污人。’”《世说新语·轻诋》亦载。《晋书· 王导传》:“于是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今译】 晋代庾亮字元规,名高权重,虽然居外镇守,但实际上左右朝政,拥有重兵。有人向王导密告说庾亮将举兵内向,劝王导防备。当时庾亮所居在长江上流,王导遇西风刮起尘土,就厌恶地用扇子遮蔽说:“元规尘污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权臣显贵的熏人气焰; 也借指恶浊的世俗风气。

【典形】尘污人、风尘休障、举扇毋我污、举扇西风、扇举遮王导、团扇隔元规、王导扇、西风扇、一箑西风、拥扇西风、庾尘、庾公尘、庾亮尘、元规尘、吹尘扇难障、羽扇障西尘、尘满西风扇、尘埃污西风、西风不胜尘、无扇障尘、元规拥上流、扇尘轻障、西风尘土、遮扇尘、庾令尘。

【示例】

〔尘污人〕 宋·辛弃疾《贺新郎·严和之好古》:“已被尧知方洗耳,毕竟尘污人了。”

〔风尘休障〕 清·赵俞《王导》:“臣族早知三窟就,风尘休障庾元规。”

〔举扇毋我污〕 宋·陈师道《次韵苏公劝酒与诗》:“自念每累人,举扇毋我污。”

〔举扇西风〕 宋·苏轼《次旧韵赠清凉长老》:“过滩入洛地多尘,举扇西风欲污人。”

〔扇举遮王导〕 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扇举遮王导,樽开见孔融。”

〔团扇隔元规〕 宋·钱惟演《休沐端居有怀希圣》:“更赋新诗答灵运,不将团扇隔元规。”

〔王导扇〕 清·程先贞 《还山春事》:“短袖独挥王导扇,长竿唯晒阮咸裈。”

〔西风扇〕 宋·苏轼《次前韵送程六》:“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

〔一箑西风〕 宋·王弈《酹江月·和辛稼轩》:“一箑西风休掩面, 白浪黄尘眯目。”

〔拥扇西风〕 宋·苏轼《次韵李公择寄子瞻》:“青蒲一下复东来,拥扇西风满面埃。”

〔庾尘〕金·冯璧《和希颜》:“虎守天门未易通,庾尘无扇障西风。”

〔庾公尘〕宋·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之二:“东海莫怀疏受意,西风幸免庾公尘。”

〔庾亮尘〕 清·沈钦圻《重阳后二日》:“有朋共洒新亭泪,无扇能遮庾亮尘。”

〔元规尘〕 唐·李白《送岑征君旧鸣皋山》:“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词语元规尘】   汉语词典:元规尘

猜你喜欢

  • 曲何高

    源见“曲高和寡”。谓格调高雅。唐独孤及《喜辱韩十四郎中书兼封近诗示代书题赠》诗:“长跪读书心暂缓,短章投我曲何高?”

  • 贻则

    源见“诒燕”。谓为后世留下典则。《文选.班固〈幽通赋〉》:“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李善注:“言考能自保己,又遗我法则也。”【词语贻则】   汉语大词典:贻则

  • 一目五行

    同“一目十行”。《元史.许有壬传》:“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背诵无遗。”见“一目十行”。《元史·许有壬传》:“幼颖悟,读书~,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背

  • 驯鸥

    源见“鸥鹭忘机”。指无机心而驯顺之鸥。喻指纯真出世之人。唐长孙佐辅《闻韦附马使君迁拜台州》诗:“无阶异渐鸿,有志惭驯鸥。”

  • 鱼封

    同“鱼书”。宋贺铸《风流子》词:“念北里音尘,鱼封永断,便桥烟雨,鹤表相望。”【词语鱼封】   汉语大词典:鱼封

  • 湘灵鼓瑟

    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李贤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原是说让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弹奏瑟。后用为典故,借喻美妙动人的艺术作品或高雅的艺术境界,唐诗中又

  • 禾头生耳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载:古谚有所谓“秋雨甲子,禾头生耳”。谓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形的芽蘖。预示收成不好。唐杜甫《秋雨叹》诗之一:“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主谓 耳,耳状物,指植物芽蘖

  • 望风承旨

    参见:望风希旨见“望风希指”。《晋书·石崇传》:“骏戚属尊重,权势赫奕。内外有司,~。”【词语望风承旨】  成语:望风承旨汉语大词典:望风承旨

  • 赤伏符

    晋.袁宏《后汉纪》卷一:“萧王(光武帝刘秀)至中山,群臣上尊号,王不听,诸将固请。王召冯异问以群臣之议。……王曰:‘我昨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悸动,此何祥也?’异再拜贺曰:‘此天命发于精神,心中悸动

  • 悉索薄赋

    同“悉索敝赋”。《淮南子.要略》:“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见“悉索敝赋”。《淮南子·要略训》:“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