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建隆(宋太祖年号)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致力,用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亦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见《稗海》第三函)

此事又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四,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内容大略同。

陶谷以自己是翰林苑老臣,希望得到提拔。但宋太祖认为,翰苑之人,没有创新,只是模仿照搬,故不用。

后常用以比喻照式模仿,毫无创新的作法。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案也。”


见“照葫芦画瓢”。宋·魏泰《东轩笔录》卷1:“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


【典源】 宋·魏泰《东轩笔录》 卷一:“ (陶榖) 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穀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四、宋·文莹《续湘山野录》等亦载,文有不同。

【今译】 宋代陶穀学识渊博,文章出众,为翰林院学士。他因自己才高位低而不满,使亲旧朋党在宋太祖面前进言,称其久居词林,出力很多。太祖听后一笑,说:“听说翰林学士们写文章,都是抄袭前人旧本,不过改换词语而已,这正如俗语所说: 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有何费力之处?”陶穀闻后,题诗在玉堂墙上,发泄自己的怨艾。宋太祖更加不悦,一直没有重用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模仿照搬,套用前例,毫无创新。

【典形】 胡卢弃旧样、依样胡卢、依样画葫芦。

【示例】

〔胡卢弃旧样〕 清·黄遵宪《番客篇》:“长袖善新舞,胡卢弃旧样。”

〔依样胡卢〕 金·元好问《三士醉乐图》:“依样胡卢画不成,三家儿女日交兵。”

〔依样画葫芦〕 明 · 汤显祖《紫钗记》:“你献了呵三杯和万事,降唐呵也依样画葫芦。”


【词语依样画葫芦】  成语:依样画葫芦汉语词典:依样画葫芦

猜你喜欢

  • 悬弧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汉.郑玄注:“弧者,示有事于武也。”弧,是弓。古代民风尚武,故生下男孩便在门前挂一张弓,称为悬弧。后因以悬弧为咏生男孩之典,所谓“悬弧之辰”即生男之日。唐.包

  • 青云士

    源见“青云自致”。又《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指位高名显之人。唐李咸用《哭所知》诗:“朝作青云士,暮作玄夜人。”【词语青云士】   汉语大词典:青云

  •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见“日薄西山”。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人命浅危,朝不虑夕。”

  • 素女哀弦

    同“素女弦”。清曹寅《游仙诗》之十四:“素女哀弦彻夜弹,姮娥自耐九秋寒。”

  • 潢池盗弄

    同“弄兵潢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猬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为哉!”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吏条陈》:“即此残民以逞,窃恐官力愈强,民心愈涣,潢池盗弄,谁为厉阶?”见“弄兵潢池”。

  •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的人得了这样的病。 表示对人感染某种疾病的惋惜之情。语出《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南史.周兴嗣传》:“帝抚其手,嗟曰:‘斯人而有

  • 弃?者

    同“弃?生”。明李梦阳《潼关》诗:“满眼非无弃?者,寄言军吏莫嗔颜。”

  • 假鼋鼍

    《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至于九江,比鼋鼍为梁。”(据《艺文类聚》卷九引)据传说周穆王东征楚国,大军至九江,曾用鼋鼍为桥梁渡江。后遂用为咏桥梁之典。唐.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

  • 锦归

    同“衣锦还乡”。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忆昔先朝朱买臣守会稽,司马相如持节锦归。”《再生缘》第四二回:“翁婿锦归威凛凛,齐回湖 广与江南。”【词语锦归】   汉语大词典:锦归

  • 破觚为圜

    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觚:棱角。圜:圆。把棱角磨去使其光圆。后因以“破觚为圜”比喻去除严酷的法令而改从简易或称由生硬变为圆滑。《梁书.良吏传论》:“梁兴破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