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休戚与共

休戚与共

休,吉庆,美善,福禄;戚,忧愁,悲伤。休戚与共:比喻与人同患难,共安乐,感情息息相通。春秋时期,晋襄公曾孙姬周成人后,根据晋献公以来国内不留群公子的规定而去洛阳,在周大夫单襄公手下当家臣。他年纪虽小,但举止有礼。并且对晋国事务非常关心。晋国有难,他就闷闷不乐;晋国有喜庆之事,他也很高兴。他的这些表现很得单襄公的敬重。单襄公死时,对他的儿子单顷公说,你要好好对待姬周,他这个人将来有可能归国为君。他能与晋国共享欢乐,共分忧愁,这说明他不忘本啊!公元前573年,晋国公卿杀死暴虐无道的晋厉公,将姬周迎回晋国为君,是为晋悼公。

【出典】:

国语·周语》:“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襄公有疾,召顷公而告之曰:‘必善晋周,将得晋国。……为晋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庾亮字)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主谓 荣辱安危,悲喜祸福,共同承受。比喻同甘共苦。乔雪竹《156次东北——西北》:“从这条线一开辟,他就是这车上的常客,在这车上吃、喝、住,尤其是写,这车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成了他事业上~的……朋友。”△常用于共同承受甘苦。→风雨同舟。也作“休戚是同”。


【词语休戚与共】  成语:休戚与共汉语词典:休戚与共

猜你喜欢

  • 倒履迎

    同“倒屣迎宾”。清吴伟业《送纪伯紫往太原》诗:“酒肆传呼醉,球场倒履迎。”

  • 把臂入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谢安)道:‘豫章(指谢鲲)若遇七贤(即指“竹林七贤”,见该条),必自把臂入林。’”把臂,挽住手臂;林,指竹林。谢安的话意思是说:谢鲲为人不拘礼法,倜傥潇洒,

  • 黄金铸像

    《国语.越语下》:“(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又见《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春秋时,在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兴复越国,并终于灭亡吴国的事业中

  • 私淑

    把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当作楷模,或以其人为师,从他的著作中学习他的道德修养、知识学问的都叫“私淑”。《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

  • 浣花叟

    唐杜甫《从事行赠严二别驾》诗:“成都乱罢气萧索,浣花草堂亦何有。”唐代大诗人杜甫,于成都市 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又称杜甫草堂。后因以“浣花叟”指唐诗人杜甫。清方文《早春别芜湖诸子》诗:“恰似浣花叟,飘

  • 口是心非

    心口不一,嘴上讲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若乃憎善好杀,口是心非;背向异辞,反戾直正;虐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凡有一事,辄是一罪。”并列 口上说是,心里

  • 鲍叔怜我

    源见“管鲍交”。指知心好友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唐元稹《寄乐天》诗之一:“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 挟冰求温

    挟着冰块以求温暖。比喻适得其反。高柔(174-263年),陈留围(今河南开封一带)人,初从曹操为颖川太守,魏文帝曹丕即位,以之为治书侍御史。明帝曹叡时封延寿亭侯。齐王曹芳时转为太常,寻迁司空、司徒。后

  • 谢密佳器

    《南史.谢弘微传》:“谢密字弘微,……弘微年十岁,继从叔峻,名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南朝宋谢密

  • 歌鼓盆

    源见“鼓盆”。指丧妻。清林寿图《感逝》诗之一:“昔者漆园叟,箕踞歌鼓盆。”